什刹海,大运河北京之端
2025-03-18 15:0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一致通过将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的世界遗产项目增至46项,仅次于意大利,稳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就包括西城区的积水潭(什刹海)、万宁桥(澄清上闸遗址)等重要地段。

大运河申遗成功,不仅丰富了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和类型,而且将会进一步促进并推动北京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北京成为国内世界文化遗产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北京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端城市。元代时漕运终端就位于今西城区北部的什刹海。什刹海在金时称白莲潭,元代称积水潭,蒙古人称海子,由前海、后海、西海(今积水潭)组成,水域面积约三十四公顷,是一处风光旖旎、深得市民喜爱的市井宝地。

什刹海原是古高梁河的遗迹。高梁河主河道南迁之后,便留下了众多的湖泊——太平湖(已被填埋,现为地铁机车车辆修理厂所在地)、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乃至今前门外的龙潭湖等一串湖泊。

从奴隶社会的蓟城,到公元13世纪蒙古骑兵突破南口一带的天险,并攻陷金中都城,焚毁宫城,历史在高梁河流域这里先后延续了两千多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称汗,并派刘秉忠到燕京相地。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决定放弃金中都城,在其东北郊以大宁宫琼华岛为中心,兴建新都——元大都城。

这是北京城市发展史上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因为正是这一次城址的迁移,奠定了日后北京城的发展。其中虽然有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的考虑,但是,积水潭当时所拥有的这片广阔的天然水域,却是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永定河是逐渐由东北面的清河故道迁徙至今永定河河道的,并形成了一个以石景山为顶端,面积广阔、地势也相对平坦的洪冲积扇。金中都旧城所处的位置是在该洪冲积扇脊部的西南侧,地势较低,而卢沟金口所在地势高出中都城约46米,势若建瓴。因之中都旧城也时时受到卢沟洪水泛滥的威胁。而大都新址则位于永定河洪冲积扇的脊部,处在“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位置,避开了洪水入城的危险。

元灭南宋统一全国以后,刘秉忠秉承元世祖忽必烈的旨意,主持相地、规划和建设元大都城。元大都以水定城,紧挨着当时积水潭最东侧的岸边,设计了一条贯穿大都城南北的中轴线。当时积水潭东岸最东侧的位置,也就是后门桥所在的位置。元大都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古高梁河水系的自然特点,将其有机融入城市形态中,其最具特色之处就是以积水潭为中心布置城市和环太液池布置宫殿,以水的位置和形态决定大都的城市格局和布置,反映了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意识和生活习惯。以水定城,一是以水决定城的大小、方位、布局、格调等;二是将水与城有机融合;三是水增加了城的灵动和活力。

元大都作为一个大一统帝国的都城,实现漕运是当务之急。漕运就是朝廷将征自富庶地区的漕粮等财物经水路(有时辅以陆运)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以满足宫廷消费。漕运不是做生意,是缴税或者上供。元初,大都的漕运河道为坝河。坝河是北京漕运的老河道,其水源为高梁河,水源较小,坝河因水量不足导致漕运功能不足。为了解决大都的漕运问题,朝廷任命水利专家郭守敬任都水监,经过对北京地区水资源及地形的详细勘查,提出“引玉泉水以通舟”,建白浮堰,引白浮泉、玉泉等西山诸水汇于积水潭。通州至大都城运粮河的开凿,始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告成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自此,京杭大运河最北端水道形成,从江南驶来的漕船,可以从通州以南的高丽庄经闸河径入大都城,停泊在积水潭中,标志着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据《元史》记载,什刹海通航,正值元世祖忽必烈自上都返回大都,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的繁盛景象,大悦,赐名“通惠”。“通惠河”之名由是始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析津志》是元大都的地方志。《析津志》中关于积水潭码头有这样记载:“积水潭,在都城西北,海子一名。潴水滂沱,陂陀弥漫,合西北诸泉之水,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元初以郭守敬导白浮诸泉之水,至和义门(今西直门)北入都城,汇为积水潭,而诸水毕达于此,可方舟行运,积水潭实京都之漕渠也。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开通惠河,引此水达通州,以通海运,舟楫皆达于海,积水潭遂成大都之舳舻辐辏之地。”通惠河就是专门为满足通州到大都运粮需要而打通的河道,它与积水潭相连,形成了完整的漕运线路。

漕船经通惠河直接进入积水潭以后,由南方来的漕粮、布匹、绸缎、日用货物等都可以直抵大都城内。有人质疑积水潭漕运码头的存在,其实,除了有很多文献记载以外,这一带的商业发展就很好地证明了河之端的存在,没有积水潭里的这些漕运码头,不可能有这么多商业的发展,没有漕运的兴盛,不会在周围留下很多商业。《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是一本最早研究漕运的书,书中就讲到了元大都的规划和当时的码头所在地的商店的分布,这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为什么有这么多商业都集中在钟鼓楼这一带,因为码头在这附近。当年各种商店都开起来,很繁华。元代李洧孙的《大都赋》中有“川陕豪商,吴楚大贾,飞帆一苇,径抵輦下”的描写。当年的“后市”钟鼓楼一带,与积水潭北侧的斜街构成了大都城内最大的商业街区。这里行业齐全,既有金银、珠宝、珊瑚、玉器,也有米市、面市、缎子市、帽子市、鹅鸭市、柴炭市、铁器市和穷汉市等。市场繁荣、盛极一时。加之积水潭一带水面宽阔,景色秀丽,一些文人雅士亦多至此游乐题咏,“西斜街临海子,率多歌台酒肆”,进一步促进了鼓楼——斜街市场的兴旺发达。许多富家大户、显赫的官员在这里建府第、辟园林……这正如《析津志》中所说:“本朝富庶殷实莫盛于此。”

作为元代南北大运河的北端漕运码头,积水潭为元大都的城市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食等物资用品保障,对元大都的蓬勃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元大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百货齐集,商贾辐辏,商业经济十分发达。它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都市。据《马可·波罗游记》描绘,“最大的码头、最热闹的景象应集中在离鼓楼最近的银锭桥、烟袋斜街一带”。“外国巨贾异物及百物之输入,世界莫能与比”。元代诗人杨载诗云“金沟河上始通流,海子桥边系客舟。”

大都城商业经济的发达、市场的繁荣,以及四方商旅的汇集,也为杂剧艺术的兴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杂剧艺术在大都城的舞台上争芳吐艳,并且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杂剧戏曲大师。其中最杰出的是关汉卿,他一生写了很多作品。今可考见的杂剧有六十多种,流传至今的尚有十多种。《感天动地窦娥冤》便是当时的代表作品。

明朝初年,原从白浮泉引水入大都城积水潭的渠道年久失修,逐渐断流。积水潭也由于淤积,原有泓大的水面日渐缩小。加之明初改建北京城时,将皇城的东墙、北墙向外推移,即把原在墙外的一段通惠河道包入皇城之中。同时,由于向南展筑大都城的南墙,又将原位于大都城文明门外的一段通惠河道包入城之中,另开一条支渠沿皇城东墙之内径直南下,出正阳门东水关,以接南护城河。京杭大运河北起点转移到东便门大通桥。从此,江南北来的船只再也不能沿着通惠河溯流而上,直接进入积水潭中了。

什刹海是京城富有人民性的市井宝地。我们从复原的元大都城平面图来看,其西城墙的位置,恰当积水潭(海子)西岸以外,其间仅容一条顺城街。而在明将徐达攻下元大都城之后,为便于防守,在原北城墙以南5里另筑新城墙。但其穿过旧日积水潭最狭窄的地方之后,转向西南与西城墙相接,并形成一个斜角,从而把积水潭西端一片水面隔在了城外。这就是后来的“太平湖”。而东南的一大片水面,即成了后来的什刹海。

什刹海与北海、中南海,虽然水脉相连,却没有皇家园林那种多由人工构筑的叠山引水、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景象。它历经沧桑,几度变迁,至今还保持着几分天然淳朴的性格,是北京人喜闻乐见、最愿意涉足流连的地方。用侯仁之先生的话来说:什刹海是京城“富有人民性之市井宝地”。他在“什刹海记”中这样写道:“什刹海旧称积水潭,原是一南北狭长之天然湖泊。在北京旧城营建中,湖泊南部划入皇城以内,遂因古制改名太液池。太液池上先有琼华岛,后经开浚又建瀛台,始有北海、中海、南海之称,是为皇家御苑,庶民百姓不得涉足。积水潭隔在皇城之外,元代曾是漕运终点,一时舳舻蔽水,盛况空前。其后运道中阻,而人民群众喜其水上风光,乐于游憩其间。湖滨梵宇林立,旧有佛寺曰十刹海,寓意佛法如海。今寺宇虽废,而十刹海作为湖泊名称,却已屡见记载。或谐音写作什刹海,而口碑相传又已相沿成习。只是这一区富有人民性之市井宝地……其地理位置至关重要。且为人民群众游憩胜地。”

这里有“银锭观山”,又多历代名刹、名人故居、王公府第,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恭王府及其花园等闻名海内外。其周围遍布原汁原味的传统风貌;绿荫匝地、格局严整,但又极富生活情趣的四合院;夏日的什刹海中莲荷争艳、清香沁人;再添上湖畔垂柳依依,茶馆、酒楼、应时小吃和京韵京味的民间文艺演出,活脱脱一幅现代版的北京“清明上河图”。

老舍先生独爱北京。而北京,他又最爱积水潭。他说:“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在他的作品里,常常把主人公安排在积水潭、什刹海、银锭桥、德胜桥……他是那么熟悉这些地方。读了他在书中的那些描写,闭着眼,荷叶的清香都能从书里飘出来。积水潭和什刹海给他的美,是一种图画和音乐的美。他对北京的爱,正是这种图画和音乐的美引起的。

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在说到什刹海时,则把它称为“都城中的野景”,是一处“富于野趣的情调空间”。他认为什刹海的最大特点有二:一是营造出了“银锭观山”的意趣。晴天时站在银锭桥头西望,可以望见一脉青黛的西山,那不仅是一道美丽的景色,其深刻的意蕴是把繁华的城市与恬静的山野,通过视觉“望点”上的享受,在市民心灵里注进一种禅悟;二是不让街市商业气氛来浸染这处水域。直到十来年前,这里大体还保持着明、清时期那种“都市中的野景”的情调。

什刹海是大运河北京之端,是融入城市中的一片自然水域,也是京城富有人民性的市井宝地。

(作者为中国文物学会特聘专家、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西城区社科联顾问。)


作者:

北京西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