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8 15:20
在前门大街西侧,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粮食店街。它北起大栅栏街东口,南至珠市口西大街,全长约509米。这条街看似寻常,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清乾隆年间,这里因是粮食市场而被称为“粮食夹道”,嘉庆年间改称粮食店。
在历史的长河中,粮食店街曾是京城最繁华的区域之一。清代俞蛟在《梦广杂著》中描述,正阳门外“左右计二、三里,皆殷商巨贾,列肆开廛。凡金绮珠玉以及食货,如山积。酒榭歌楼,欢呼酣饮,恒日暮不休,京师之最繁华处也。”
六必居酱菜传承久
在粮食店街北口路西,有著名的老字号六必居酱菜园。它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正统元年(1436年),至今已有近600年。起初,六必居由姓郭的店主经营粮食生意,这与粮食店街的得名或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明嘉靖九年(1530年),郭桂芳吸收原抒、赵璧两家入股,合开六必居。到了清道光二年(1822年),郭、原两家退出,店铺由赵家独资经营。关于六必居店名的由来,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是,六必居最早是前店后场的作坊,后场酿酒,前店除卖酒外,还出售“柴、米、油、盐、酱、醋”六种日常生活必需品,故而得名。
传说中,六必居店堂内悬挂的“六必居”金字匾额,出自明内阁首辅严嵩之手。虽然这一说法无法完全证实,但却为六必居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让人不禁对这家老店的过往浮想联翩。
六必居的酱菜闻名遐迩,其秘诀在于选料精细和制作严格。酱菜的原料都有固定的产地,自制黄酱和甜面酱所用的黄豆,过去选自河北丰润县马驹桥和通州永乐店,这些地方的黄豆饱满、色黄、油性大,为制作优质酱料提供了基础。白面则选自京西涞水县的小麦,其黏性大,经过六必居自行加工,成为制作甜面酱的细白面。
在制作过程中,六必居有着一套严格的操作规程,由掌作一人总负责,确保每一道工序都精准无误,从而保证酱菜的质量。甜酱黑菜、甜酱八宝瓜、甜酱八宝菜等传统产品,酱味浓郁,脆嫩清香,咸甜适度,成为北京人居家饮膳的必备之物。
六必居能够历经数百年而不衰,除了产品过硬,其独特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功不可没。在经营管理上,六必居有着严格的店规。任何人不准超支或长支店内资金,对外经营也不欠债,保证了店铺财务的稳定。同时,店内不用三爷,即少爷、姑爷和舅爷,避免了家族经营中可能出现的裙带关系干扰,保证了经营的公正性和专业性。前店柜台人员多来自山西临汾县、襄汾县,这些员工凭借着勤劳、诚信的品质,为六必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源升号与二锅头的传奇
2010年,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在粮食店街40号原址,复原了源升号酒坊,并于2011年开办源升号博物馆,使其成为又一热门“网红”打卡地。
源升号酒坊的历史要追溯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它由来自山西临汾酿酒世家的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三兄弟创办。三兄弟中,大哥赵存仁还是当时“六必居”颇有名望的酿酒师。当赵氏兄弟向“六必居”掌柜表达继承祖上酿酒基业的想法时,得到了掌柜的理解与支持,还获得了店前空地用于酿酒。酒坊沿用家族祖辈开办的“源升号”,开启了蒸馏酒的生产之路。
当时的白酒口味浓烈呛喉,赵氏兄弟为了改善口感,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创造出了“掐头去尾取中段”的独特酿酒技艺,即掐去口味爆辣的“酒头”,去掉口味寡淡的“酒尾”,只取中段醇厚爽净的酒,这便是后来闻名遐迩的二锅头酒。这一创新技艺不仅提升了白酒的品质,还为源升号赢得了声誉,让源升号与当时的王致和、同仁堂、荣宝斋齐名。
清朝时期,皇室将骑射定为国之根本,每年都会举行狩猎活动。相传,有一年康熙皇帝从南苑狩猎回宫,路过珠市口时,闻到一股浓郁的酒香。顺着香味,他来到了源升号。康熙品尝了醇厚甘洌、清香纯正的二锅头酒后,龙颜大悦,随即御书“源升号”三字。从此,源升号名声大噪,享誉京城。这一传说虽然带有一定的故事性,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源升号二锅头酒的品质卓越,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如今的源升号博物馆,在门面前设置了“文官闻香落轿、武官知味下马”的铜像群雕塑,生动地展现了源升号酒的魅力。博物馆内部延续源升号酒馆“前店后场”的布局,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复原等方式,为参观者再现了当年的酿酒场景和商业氛围,让人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数百年前的繁华京城。
戏曲舞台岁月流芳
中和戏院位于六必居南侧,是戏剧院中名副其实的“老字号”,旧称“中和园”。清代规定内城禁止开设戏园,因此南城前门外成为戏园发展的集中地带,也是各大戏班云集之处。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戏曲的兴盛,北京的戏曲演出场所发生了很大变化,设有舞台的茶园逐渐取代了宋元以来的勾栏和后来的戏棚,成为营业性的室内演出场所。
据《北京梨园金石文字录》记载,乾隆乙巳年(1785年),北京有万家楼、广和楼、裕兴园、长春园、同庆园、中和园、庆丰园、庆乐园等八家戏园。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杨静亭编写的《都门纪略》中,记录了十九世纪北京最大的九家戏园,位于粮食店的中和园便是其中之一。
中和戏院为二层砖木结构,戏台坐西朝东,有1000多个座位。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首先在中和园、正乙祠戏楼、广德楼戏园演出,这一盛事拉开了京剧形成与发展的序幕。民国期间,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马连良、程砚秋、尚小云、筱翠花、李万春等常在此演出,使得中和戏院成为京剧艺术的重要舞台。众多经典剧目在这里上演,无数精彩瞬间在这里定格,中和戏院见证了京剧的辉煌岁月。
笔者曾在这里观看过许多精彩的演出,如侯喜瑞、筱翠花、孙毓堃的《战宛城》,沈小梅、杨小卿的《倩女离魂》等。其中,1957年10月13日,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谊会组织的《战宛城》演出尤为轰动。侯喜瑞的曹操、孙毓堃的张绣、筱翠花的邹氏等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筱翠花还恢复了多年不演的踩跷绝活儿。这场演出名角齐聚,观众热情高涨,甚至出现了买不到票的戏迷要求加票的场景,主办单位只好决定在16号加演一场,足见这场演出的魅力和中和戏院在戏迷心中的地位。
镖行自有兴衰沉浮
在相声《大保镖》里,有这样一段对话:“我和师哥正在后院儿练武,忽听得有人敲门,开门一瞧,原来是前门外粮食店会友镖局的老掌柜请我们哥儿俩去保镖。” 这里提到的前门外会友镖局,是当年老北京著名的“八大镖局”之一。
镖局是由精通武术的拳师组建的运输业,拥有自己的运货车、马和储存货物的房屋,专门为人运送贵重物资、保护财物或人身安全。保镖行业在明朝就已出现,但第一家正式的镖局直到清朝才诞生。1936年孔祥熙派学者卫聚贤到山西调查票号,卫聚贤在所著《山西票号史》中考证:“考创设镖局之鼻祖,仍系乾隆时神力达摩王,山西人神拳张黑五者,请于达摩王,转奏乾隆,领圣旨,开设兴隆镖局于北京顺天府前门外大街,嗣由其子怀玉继以走镖,是镖局的嚆矢。”
前门外是清代北京商业最繁华的地区,众多镖局选址在此开设,如西河沿的西光裕、东光裕镖局,打磨厂的东源成镖局等。其中,位于粮食店街南口路西73号(现粮食店街第十旅馆处)的会友镖局规模最大。它由号称 “神拳” 的宋迈伦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创建,又称“北会友镖局”,简称“会友镖局”,与永兴、义合、志成、正兴、同兴、源顺、光兴七家镖局号称北京城的八大镖局。会友镖局在当时的镖局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其镖师武艺高强,信誉良好,承接了大量重要的保镖业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镖局行业逐渐走向衰落。1922年,会友镖局歇业,成为中国最后一家歇业的镖局。如今,会友镖局的旧址——第十旅馆,已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建于20世纪的建筑,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清末时为老客栈“通新客栈”,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旅馆使用。建筑占地约740平方米,坐西朝东,砖木结构,两层,面阔7间,平面呈“日”字形。经过保护修缮,建筑立面的青砖清水墙、腰檐上的小垂花头雕饰、正中大门上阴刻的“通新客栈”四个大字以及大门两侧方窗的雕饰,都得以完好保存,门前的台阶也恢复了最早的长条方砖模样。步入楼中,透亮的天井、朱红的柱子、宽敞的庭院,仿佛还能让人感受到当年会友镖局的热闹与繁忙。
粮食店街的这些百年老店,六必居的酱菜、源升号的二锅头、中和戏院的戏曲、会友镖局的传奇,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尽管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但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和精神,依然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熠熠生辉,吸引着人们不断去探寻、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