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淀”之宝》丨香山革命纪念地旧址:红色记忆与自然胜景的双重见证
2025-03-21 17:4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坐落北京西郊的香山,独占明清时期“三山五园”中的一山一园,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重要一站,历经岁月风霜,如今的香山也因春品繁花、夏避炎暑、秋观红叶、冬赏瑞雪成为北京文旅打卡新地标。风景宜人的香山却不只因繁花红叶引人入胜,吸引游人神往驻足的更是那“古都文化”和“红色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党中央所在地

香山见证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

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豪情

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各界人士

凝心聚力描绘新中国宏伟蓝图的

艰辛和荣耀

博览三山五园,尽在《镇“淀”之宝》

本期《镇“淀”之宝》栏目

带您走入香山革命纪念地

走进这段波澜壮阔的红色篇章

共同见证中国共产党

为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的伟大征程

山水间承载的革命史诗

从香山公园东门入园

两旁黄栌舞动,步行约20分钟

就来到了曾是毛泽东同志办公居住地的

双清别墅

这里山林环绕,清泉流淌,景色宜人

然而,双清别墅的魅力

远不止于它的自然风光

更在于它承载着的厚重历史和伟大革命精神

双清别墅的院门非常古朴,门楣上阳刻楷书“双清别墅”四个字,字迹端正清秀,是熊希龄的亲笔。这里原本是清代皇家园林香山静宜园松坞云庄旧址,院内有两眼汩汩泉水,乾隆皇帝在泉旁石崖上御题“双清”二字,因此得名。

“1860年,这里遭英法联军焚毁,满目疮痍,1917年,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和慈善家熊希龄在香山创办了著名的香山慈幼院,收养水灾过后无家可归的儿童,并将这里进行修缮,居住于此,称为‘双清别墅’。他致力于慈善和教育事业,一生爱国恤民。毛泽东曾评价他: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香山公园讲解员张陆宇介绍。

走进院内,环境幽雅,竹林苍翠、银杏遮天蔽日、松柏挺拔;然而真正使这个地方闻名天下的,并不是它的秀丽风光。1949年3月25日到1949年9月21日的181天里,这里是中共中央的指挥中心,是毛泽东的办公居住地,它见证了“进京赶考”之路的峥嵘岁月,书写了扭转中国命运、决定中国前途的史诗。

在这里,毛泽东指挥了渡江战役,吹响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角。一封封电报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一个个战略决策在这里制定。双清别墅见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关键时刻。

双清别墅内部是

一套坐北朝南的三间白色平房

中间是会议室兼会客厅

墙上悬挂着1949年2月绘制的

《中国解放区现势图》

东侧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宽大的办公桌上摆放着老式电话、笔墨等。“办公室里侧是小餐厅,餐桌上摆放着毛泽东爱吃的红烧肉、清炒马齿苋等。双清别墅西侧是卧室,一张宽大的木板床占据了多半间屋子。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床的一侧摆满书籍。毛泽东一生艰苦朴素,到香山按说比转战陕北时生活条件好多了。可他仍然没有一件好衣服,常穿的布鞋是加厚胶底的,拖鞋就更破旧了,一只拖鞋上还有个洞,就这样他也不让换新的。”张陆宇介绍。

绿树环抱中的红色精神家园

双清别墅见证了

无数关乎国家命运的决策时刻

而与之相邻的来青轩

也是那段光辉岁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来青轩,四周绿树环绕,清幽而宁静。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古老的砖石上,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踏入来青轩的庭院,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便扑面而来。古朴的建筑风格,简约而不失典雅,透露着岁月的沉淀。如果说双清别墅是指挥千军万马、绘制新中国蓝图的战略中枢,那么来青轩则是众多革命先辈们思想碰撞、汇聚智慧的精神家园。

“来青轩始建于明代,自轩中远眺,千顷稻田尽收眼底,草木芬芳扑面而来,因而取名‘来青轩’,清代时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民国时期在遗址上改建公寓,1926年3月香山慈幼院学生迁此居住。”张陆宇介绍。

1949年中共中央机关进驻香山期间,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四位领导人在此办公居住。在这座院子里,自东向西分别是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周恩来同志的办公居住地,北侧是政治秘书室。

“我们可以看到,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同志的餐桌上都摆放着菜品。当时领导人们都非常艰苦朴素,有时一点儿青菜、一点儿咸菜就是一餐,我们在布置展览时,更多地考虑了几位领导人喜爱的菜肴,和他们的特点。”张陆宇说道,“您现在所看到的房屋以及室内陈设都是根据老照片、历史资料和相关人员回忆,进行恢复并在残留的基址上复建重生。白墙灰瓦,青石步道,树木郁郁葱葱,28间房屋,326件家具和2401件物品,定格了那些激情燃烧的瞬间,记录了他们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付出的努力。在来青轩,每一间屋子都承载着使命,每一段回忆都充满了力量。”

民国旧影与革命印迹交相辉映

在香山,有着一座

具有浓郁民国建筑风格的

二层小楼名为“镇芳楼”

镇芳楼曾为慈幼院院长办公室

及慈幼院董事会、评议会、

院务会等开会的地方

“此楼是民国后曾任河南都督的张镇芳捐款修建的。1917年,京畿发生了水灾,当时香山慈幼院熊希龄为京畿赈灾督办,托人与张镇芳商量,让其子张伯驹以张镇芳的名义,义捐赈款40万元,熊希龄以此款建立了香山慈幼院,收留水灾难童。并在慈幼院旁建了一座以张镇芳名字命名的镇芳楼。”张陆宇介绍。

而在镇芳楼旁的镇南房为单檐四坡顶,双侧外廊式建筑,曾作为香山慈幼院建院初期的教学用房。“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进驻香山后,这两座建筑作为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处办公居住使用。1949年5月12日,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接见了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张陆宇说道。

镇芳楼和镇南房的建筑风格庄重而朴实,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岁月。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无数机密文件和重要信息在这里传递、处理。

1949年,发生在北京香山的故事

一直影响着今天

2019年,为更好地再现

中共中央在香山时期的革命历史

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

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已基本完成

双清别墅、来青轩、双清别墅东侧平房、

思亲舍、多云亭、小白楼、丽瞩楼、

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处(镇芳楼、镇南房)

八处革命旧址首次全部开放

红叶之外,更有红色历史。

这八处革命旧址

宛如历史的丰碑

镌刻着无数英烈的奋斗凯歌

每一间屋子、每一道痕迹、

每一块青砖

都诉说着老一辈革命家

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而不懈奋斗的壮志豪情

红色的记忆在这里深深扎根

这些就是革命先辈们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出品单位:

北京市海淀区融媒体中心

指导单位:

北京市文物局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

支持单位:

北京市香山公园管理处

出品人:佟志伟

总监制:张庆洁

总策划:卫东

总编审:马素芳

总统筹:王兴辉

总制片人:许扬

制片人:范杰 刘仁

监制:杨凯博

学术指导:樊志斌

统筹:韩娟娟

导演:董碧渊 肖威

艺术设计:闫春蕊

文案:肖威

摄像:王瑞 程魁路

剪辑:董碧渊

包装:闫春蕊

主持人:贺佳

 

图文编辑:李祎乔


作者:

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