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怀柔科学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喜讯频传。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项目(子午工程二期)与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同日通过国家验收,前者引领空间监测,后者赋能生物医学,为我国科技进步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现在,就跟着发改君一起去现场看看吧——
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项目(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
3月21日,“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项目(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国家验收。这是我国建成的国际首个覆盖日地空间全圈层(太阳风-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的综合性空间环境地基监测设施,截至目前覆盖范围最广、监测要素最全、综合能力最强,标志着我国空间环境地基监测能力跃居世界领先地位,为全球空间天气研究贡献出中国方案。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牵头,于2019年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在一期15个观测台站的基础上,新增16个观测台站,空间环境监测能力显著增强,其“一链、三网、四聚焦”架构在全球首次实现了从地面对日地空间环境全圈层、多要素、立体式综合探测,构建了开放共享的数据信息平台,可提供完整、连续、可靠的多学科、多空间层次的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数据,大幅提高了我国空间天气监测和预报数据自主率,从源头夯实了我国空间环境自主保障的基础。
同时,中国科学家以子午工程为基础,提出并主导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拟建立陆地最完整的东经120°至西经60°子午圈监测链,实现对日地空间环境全纬度、全天候、日不落的立体观测,突破对地球空间天气物理全球变化过程和多圈层跨尺度相互作用的认知,提供空间天气大模型和高精度预报产品,为应对空间天气灾害、和平利用空间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子午工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空间站等重大航天活动提供了60余次空间环境保障服务,为航天器发射返回、在轨运行和航天员出舱窗口规划和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数据。未来,子午工程将为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以及全球共同应对空间天气灾害提供更为强大的支撑。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通过国家验收
历时12年筹备、建设与试运行,我国生物医学成像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简称“成像设施”)3月21日下午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通过国家验收。该设施将对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跨尺度、可视化地描绘与精确测量,为复杂生命科学问题和重大疾病研究提供成像组学研究手段,助力生物医学重大科学问题研究解析。
成像设施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三五”规划项目,由北京大学作为项目法人建设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作为共建单位,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建设任务。项目总投资为17.17亿元,建设用地100亩。其核心装置包括多模态医学成像装置、多模态活体细胞成像装置、多模态高分辨分子成像装置及全尺度图像数据整合系统,可对生命体从分子到细胞、器官乃至个体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跨尺度、可视化地观测与精确测量。
成像设施在科研、医疗、教育和产业等方面具有广泛需求。在要求“看得见、看得清、看得早”的重大生物医学问题的研究中,多模态跨尺度成像技术具有重要作用。
“成像设施将打通尺度壁垒,多层次、全景式揭示生命的奥秘。”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主任、成像设施首席科学家程和平院士说,“成像设施将覆盖从埃到米10个数量级的尺度范围,形成跨尺度、多模态、高通量和智能化的生物医学成像全功能研究平台,并围绕‘数字生命’这一主题,聚焦基础研究和疾病研究,推动科学、技术与工程相融合的大科学项目。”
“成像设施通过国家验收,意味着其即将全面启用并向全球开放。”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成像设施总工程师徐涛说,“成像设施的建设催生了一批我国自主研制的科学装备,未来将持续推进科研装备国产化进程。”
截至目前,成像设施已吸引数十个国内外科研团队入驻,研究涉及数字器官、脑科学、肿瘤诊疗、心血管疾病等领域。
未来,怀柔科学城将进一步发挥全要素创新资源效能,深入推进科技设施平台开放运行,加大“聚人气聚科研气”工作力度,加快建成世界级原始创新战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