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西四北大街的护国双关帝庙修葺一新对外开放了。有报道说,这座关帝庙始建于金代,距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而《宸垣识略》的记载是:双关帝庙“不知何时所建。元泰定乙丑年修。”
笔者认为,双关帝庙所在的位置,辽金时期属于城北郊外,元大都时代则是繁华闹市区,因而说它始建于元世祖忽必烈时代的可能性更大些。在《析津志辑佚》中有关于这座庙的记载:武安王庙“一在北城羊市角北街西,有碑二,记其灵著”——说的就是这座双关帝庙。“记其灵著”,即说香火很盛。
关帝庙在元代为何称为“武安王庙”?武安王,最初是宋徽宗赵佶给关羽的封号。元文宗图帖睦尔于天历元年(1328年),加封关公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所以一说“关王庙”,一定是始建于明朝以前的。明朝初年,朱元璋要求把历代封给关公的“荣誉称号”统统废除,只许称其为“关侯”。永乐年间建的正阳门关庙,就被称为“汉前将军关侯庙”。直到万历四十二年,明神宗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之后的关庙始称关帝庙。
为什么说这座双关帝庙可能始建于元代?因为自忽必烈时代起,对关羽的崇拜开始升温,关羽的形象出现在杂剧舞台上:《关大王单刀会》。 据《析津志辑佚·祠庙》记载,旧城彰义门内黑楼子街的武安王庙,“奉世祖忽必烈诏,每月支与马匹草料”,派专人轮值举行祭祀,直至元朝末年。每年二月十五日,大都城举行盛大游皇城建佛会,关公奉为“监坛神”。其时高擎的关王像,是用白银鼠毛染作五色缝砌而成的。这座双关帝庙,很可能就是忽必烈时代(1294年以前)始建的。吴律撰写的碑文说,这座庙“毁旧弗修”,文宗图帖睦尔出内帑钱一万贯、皇后赐五千贯,在旧址上大修,时间是泰定乙丑(1325年)。就是说,这次大修,距离始建至少已经三十多年了。此后,明清两朝又数次重修。
这座庙又为什么叫“双关帝庙”,有一种传说是庙中同时供奉关羽和岳飞而故称。窃以为,精忠报国的岳飞一直受到老百姓的尊崇;他被卖国奸臣所害,也深受世人同情;但他在历代统治者那里,没有被抬到和关公同等的高度。所谓“两像合祀”,即同时供奉两尊关羽像。据《1928年北平特别市寺庙登记》中所记载,双关帝庙“庙内法物有关公像两尊,站童七位,马两匹,火神一位,娘娘一位”。岳飞的形象应该与关公有所区别,不致混淆的吧。
这座关庙什么时候开始“两像合祀”的,未见记载,窃以为是在清代才盛行的。因为北京城内外有数座“双关帝庙”,多为清朝所建的:忠义寺,“建于清嘉庆十二年”“有关公佛像两尊”;“双关帝庙坐落北郊二分署皇姑坟二十号,建于光绪三年(一说道光五年)”;“崇文门外河伯厂一百五十二号(双关帝庙)建于光绪三十四年”。
现在能看到的“护国双关帝庙”的门额,大概也是清朝皇帝题写的。长河畔的“敕建万寿寺”,清初重修后顺治皇帝题额曰“敕建护国万寿寺”,增添了“护国”二字。景山东麓的关帝庙称为“护国忠义庙”,康熙帝亲笔题写“忠义”二字。所谓“护国”,护的当是大清国;供两位关公,怎么也比一位更有力吧。
(窃以为,景山护国忠义庙修建自清初,请见另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