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景山东门向北,有一座山门巍峨、红墙黄瓦的古刹,那就是护国忠义庙了。护国忠义庙为二进院。前院供奉关帝,后院供奉真武大帝,现存建筑为清代规制,黄琉璃瓦覆顶,金龙和玺彩绘。公园的介绍文字说:护国忠义庙建于明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了——笔者认为这个说法值得商榷。
在明人记叙景山的文字中,未见到有这座护国忠义庙。明人蒋德璟于崇祯十六年(1643)曾经被崇祯皇帝召见,地点就在景山的观德殿。他记下了沿途所见:“出东华门入东上北门,绕紫禁城行,夹道皆槐树,十步一株。折而西,则万岁山在望矣。复折而北,入山左里门(按:即今景山东门),上(即崇祯皇帝)御观德殿,皇太子侍立。诸臣趋过永寿殿,至观德殿下。”——注意,明末时观德殿前有永寿殿,今无。蒋德璟特别介绍了一下观德殿的作用和位置:“观德殿在北安门内、玄武门(即神武门,清代避康熙讳改)外,万岁山东麓也”,“山左宽旷,为射箭所,故名观德”。就是说,观德殿是皇帝观看射箭的地方;蒋德璟特别又说了一下永寿殿:“永寿殿在观德殿东南相近,内多牡丹芍药,旁有大石壁立,色甚古”。(据《悫书》)——永寿殿,不正是护国忠义庙的位置么!
《芜史》的作者——明朝天启年间在朝中当太监的刘若愚写道:“北中门(按:即北安门)之南曰寿皇殿,曰北果园。(寿皇)殿之东曰永寿殿,曰观德殿”,也没提有到关帝庙。《明宫殿额名》中也是:“万佛阁东曰观德殿,又有永寿门、永寿殿、观花殿、集芳亭、会景亭、兴隆阁,万历四十一年更翫春楼。”(转引自《日下旧闻考》)这段话证实了乾隆在《重建寿皇殿碑文》中说的:“寿皇(殿)……本明季游幸之地,皇祖常视射较士于此。”那么就是说,清初不仅移建、改建了寿皇殿,也改变了寿皇殿以及相邻建筑的功能。永寿门也改名为永思门了。而“与观德殿东南相近的永寿殿”,则改建为护国忠义庙了。《日下旧闻考》中大臣们已经注意到它了:“观德殿东为护国忠义庙。”“护国忠义庙范(塑造)关圣立马像,恭悬圣祖(按:即康熙皇帝)御书额,曰忠义。”
为什么要在这里建关帝庙,因为立马关帝庙前不远处,就是传说中崇祯皇帝上吊自杀的那棵老槐树。那棵歪脖老树后来一直被人用铁链缠绕,好像是它害死的崇祯皇帝。而文秉在《烈皇小识》中说,崇祯上吊的地点是在“后苑山亭中”,有的则确指为位于护国忠义庙西南方坡上的寿皇亭。 无论是寿皇亭还是那棵歪脖老树,地点都在观德殿的南边。因而我们有理由认为,这座护国忠义庙的位置,就是由于崇祯自缢的位置决定的——为的是厌胜。
厌胜,也写作压胜,是一种巫术。明朝末年,满洲在东北崛起。明朝君臣认为:满族人之所以厉害,是因为他们的祖坟占据了好风水,于是就派军队捣毁了房山的金陵,又在金陵之上建了一座关帝庙。关公不是被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了么,于是便被赋予了降服一切妖魔鬼怪的职能,凡有大片坟墓的地方,有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地,通常会建有关庙。清朝雍正年间,清世宗于阜成门外赐给太监们一块公墓,名为恩济庄。清末大太监李连英死后便葬在这里。同时,清世宗还在恩济庄路东——距离京城最近的方向,敕建了一座关帝庙。其用意恐怕不是保护太监们的亡灵,而是防备他们死后变厉鬼为害天朝。没有疑问:护国忠义庙也是为压胜、辟邪而立,所以说此庙建在清朝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