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4 14:31
在北京市档案馆“合院之城——
北京古都文化档案史料展”上
3700余件档案、资料、实物等展品
将“一城一院一胡同”浓缩进展厅
娓娓讲述古都北京故事
巨幅老街片
照片中“找不同”看城市发展
10幅10余米长的老街片,
引领观众走进“合院之城”。
这些老街片拍摄于20世纪90年代,
包括王府井大街、东长安街、
鼓楼东大街、西四北大街、
朝阳门内大街、德胜门内大街、
宣武门外大街、广安门内大街等,
均是首次展出。
在1959年和1991年
西单北大街对比照上,
可以辨认出不同年代的西单菜市场。
20世纪90年代的照片上,
新建了一座过街天桥,
由它过到马路对面就是西单商场。
平民住宅砖瓦
记录南中轴线上的民生工程
天桥地区平民住宅拆除时留存的砖瓦,
与档案文献一起记录
上世纪30年代南中轴线上的民生工程。
平民住宅是民国时期的廉租房,
1937年建设的天桥平民住宅,
被称为“第一平民住宅”,
如今其所在位置已改为绿地,
但能从这一砖一瓦中,
感受胡同民居的风貌变迁。
老北京民居院落
再现“胡同人家”一景一趣
展厅里复原了一座老北京民居院落,
正房、游廊、垂花门、紫藤架等景观
再现“胡同人家”,一景一趣。
伴着鸽哨声和“暮鼓晨钟”的回响,
观众能够听到从清晨到晚上
四合院内的声音变化,
感受胡同院落的一日光影变化。
“正房”嵌入多媒体互动手段,
轻叩窗户,互动屏上会显示
鲁迅、老舍、郭沫若、宋庆龄等
在北京四合院中居住过的近现代名人,
观众可阅读名人事迹的数字档案。
巨型沙盘模型
3D打印还原“老北京城”
展览中最大的展品,是一座
“老北京城”的巨型沙盘模型。
模型占地约120平方米,
通过3D建模打印制作而成,
根据1:840的人工勘测图,
还原20世纪50年代初
北京城的历史原貌,
再现了每一处
街巷胡同、宫苑民居,
呈现各类建筑42万余间、
5万余株树木。
围绕这座沙盘模型,
展厅里设置了AR互动设备,
配合多媒体影片、四季变化光影等,
讲述古都北京的
营城理念、城市肌理、建筑形态。
施工工程图
揭秘复兴门何时有了“真的门”
复兴门何时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门?
一幅1946年复兴门修建时的
施工工程图揭晓答案。
复兴门的前身要追溯至抗日战争年代。
北平沦陷后,
1939 年,日伪当局
在东西长安街延长线方向
各开辟了一个城墙豁口。
抗战胜利后,在市民的呼吁下,
两座城门正式更名,
东侧的门命名为“建国门”,
西侧的门命名为“复兴门”。
1946年,当时的北平市工务局
扩修了城台,增建了拱券门洞,
在城门的两面增设汉白玉石额,
上面镌刻大字“复兴门”,
同时制作了能够推入墙内的铁门。
两份工程蓝图
标出近200家老字号
两份1932年北平市工务局
关于修筑大栅栏、观音寺街等处
道路暗沟的工程蓝图上,
标注了近200家老字号,
从侧面“描绘”出当时繁华的市井风貌。
从这两份蓝图上,可以找到
店铺当年的建筑位置与门牌号。
其中既有中华老字号同仁堂、
瑞蚨祥等,也有当年的
时尚品牌百代公司、屈臣氏等。
一幅安保行迹图
展现旧时庙会盛况
一幅1947年的东便门蟠桃宫庙会
游人行迹路线图,
宛如一幅多彩的民俗画卷,
展现了庙会盛况。
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到初三,
连开三天蟠桃宫庙会
是北京城当时最著名的民俗活动之一。
为了有效疏解交通,避免意外,
需要协请警局派警员来
维护秩序、安置摊位、疏导人流。
这幅路线图详尽标注了
蟠桃宫庙会举办期间的
警员安排、摊位设置
以及行进路线和地理位置标识等。
观展·提示
■地点:北京市档案馆5层
■展期:常设,每周一至周六开放,法定节假日除外
■票价:个人凭有效证件入馆免费参观,团体参观需提前拨打电话010-87092157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