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林耀基音乐基金成立15周年,3月16日,恰逢小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林耀基逝世16周年纪念日。本报专访林耀基之女林蔚,邀请她回顾创办林耀基音乐基金的心路历程,并分享多年来推广林耀基教学法的心得。
创办音乐基金十五载
作为小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林蔚如今所取得的成就,是林耀基教学法从中国走向国际的一个鲜明例证:1964年她出生于广州,7岁便开始跟随父亲林耀基学习小提琴。
1980年,林蔚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三年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1985年,她就读于伦敦市政厅音乐戏剧学校并荣获小提琴独奏高级音乐课程奖学金。1988年,加入冰岛国家交响乐团,并担任第一小提琴声部演奏家至今。谈及一路走来的感想,林蔚感慨道:“我可能是父亲惟一一名亲自启蒙的学生,无论是作为他的女儿还是学生,我对传承他的小提琴教学法,都怀有强烈的使命感。”
2009年,林耀基逝世,次年林蔚创办了林耀基音乐基金,并担任主席。自成立以来,该基金通过各类音乐活动和奖学金,致力于培养当代小提琴青年人才,并在众多音乐家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给予有力支持。她坦言,创立基金会的初衷是“传承林耀基教学法,使更多小提琴爱好者、琴童了解他独一无二的教学精神及理念,让他的教学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除此之外,她还曾协助母校中央音乐学院创办林耀基小提琴教学法研究中心以及林耀基国际小提琴作曲比赛;并以父亲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发起了冰岛哈尔帕音乐夏令营及美国亚特兰大国际音乐节,让更多海外小提琴学习者领略到林耀基小提琴教学法的奥妙。
在过去的15年中,基金会不仅赞助了青岛国际小提琴比赛等活动,还每年向杰出青年小提琴人才提供奖学金,以支持他们的音乐事业发展。其中如朱凯源、梁仁模、蔡珂宜、谭允静、朱熙萌等人,已成为当今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新星。而之所以选择这些艺术家,她认为音乐才能并非考量人才的惟一标准,“光有才能是不够的,需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像父亲因为酷爱音乐所以才去追求梦想,是否对音乐抱有热忱才是至关重要的。”也正因热爱的传递,林耀基的教育理念至今影响深远,通过新一代小提琴家的不懈努力,也让林耀基的“大爱”在世界舞台上延续。
汇编口诀出版新教材
林蔚介绍,林耀基提倡的教学法不仅是教授学生技术,更是对学生心灵的引导。
谈及其教学法的要旨时,林蔚引用林耀基的名言:“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每天从零开始练琴,用自然规律、哲学思想来指导小提琴演奏,许多难题就能迎刃而解。”林耀基常将苏东坡《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例,主张学琴要换位思考,跳出技术桎梏,从而理解音乐规律。林耀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大繁化简的口诀总结演奏规律,帮助学琴者与教师理解与实践。
在推广林耀基教学法的过程中,林蔚也曾遇到许多现实阻力。“当下许多家长在培养孩子学琴时,常常过度聚焦于考试和比赛。”这种急于求成的教育观念,阻碍了孩子享受音乐学习的过程,不仅舍本逐末,且与自然学习的规律相悖。她主张除了培训师资之外,家长的教育理念也至关重要。这时,一本通俗易懂、互动性强,且兼具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小提琴教材就显得十分必要,可令家长、老师、学生均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为此,她整合林耀基教学的经典口诀,凝练为各章的教学重点汇编成册,从“零基础”入门,将林耀基教学法拆解为可感知、可互动的学习方法,编写成《林耀基小提琴教学法基础教材》。她对贯穿全书的主导思想“内心歌唱”进行举例说明,“在培养内心歌唱的习惯时,始终要追求内心歌唱率两手,两手顺从跟着走;基本要求匀准美,胆大心细精益求。”这些通俗易懂的口诀背后,是对音乐本质的深刻洞察。
该书初步阶段通过颜色联想等方式培养听觉敏感度;进阶训练则融入审美思辨,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聆听”,采用生动的语言、隽永的口诀、丰富的游戏设计、经典的练习曲与不同风格的曲子,使得小提琴的学习过程富有趣味。无论是个人练习还是教学指导,均提供了宝贵的实用性指导,适合广大小提琴爱好者尤其是初学者使用。
2025年,林耀基音乐基金在推广新编教材之外,还将发起“甄选提琴”项目,助力国产提琴发展。该项目的诞生与林耀基毕生的愿景息息相关,林蔚说:“父亲对中国提琴制造业的发展,始终怀有一份情怀。他希望中国的提琴制作能够越来越好,我们也希望将他的夙愿延续下去。”她介绍,未来将在推广林耀基教学法的过程中,形成“乐器-教材-师资”闭环,“父亲眼中,好琴不在于名贵,而在于琴的声音与质量。因此我们也以此为出发点,为大家甄选价格合理,品质有保障的优质提琴,并与教材配套使用,相辅相成。”
音乐理念结出硕果
林蔚曾任教于冰岛雷克雅未克音乐学院、英国伦敦普塞尔音乐学院和中国香港叶氏音乐教育中心,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培养出无数优秀的学子。
林蔚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点燃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她仍记得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虽然我教出这么多的比赛获奖者。可我仍然愿意教零基础的学生,因为我热爱教学。”她说,每一个学生在父亲心中都如同自己的孙子孙女,他们的每一个进步都令父亲感到快乐。而这些平实质朴的话语,也给予她巨大的力量,成为她生命中的指路灯。如今,她也成了掌灯的人,在她的引领下,两个女儿林华(Junia)和林冰(Laufey)也走上了音乐学习的道路,分别选学了小提琴与大提琴。如今,林冰成长为一名音乐创作人、作曲家、歌手、多器乐演奏家;林华完成了国际关系学与小提琴演奏双专业的学习,目前担任林冰公司的创意总监。
林冰曾于2024年荣获第六十六届格莱美奖“最佳传统流行演唱专辑”奖。回想女儿学琴的经历,林蔚分享道:“最初之所以让林冰选择大提琴,是因为幼时歌唱时,她便比寻常孩子音域低。从林耀基教学法所强调的内心歌唱来看,这恰恰反映出这种低沉醇厚的声音,更贴合孩子内心对音乐的原始感知。因而我鼓励她选择大提琴。”母亲开放包容的教育理念,令林冰得以遵从内心热爱,尽情探索。在发表格莱美获奖感言时,林冰说:“作为一位音乐家,我希望我的同龄人都爱上古典音乐与爵士乐。”对此,林蔚感叹道:“我从未对她灌输过这些思想,都是女儿自己悟出来的。但想必是这些年我所做的教育普及工作,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比起说教,以身作则更为重要。”
“音乐不应只是技能的展示,而应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在林蔚看来,教育是心与心的链接,教学法并非标本,而是活水。在林耀基教授逝世16周年纪念之际,重温他的教育思想,学会“每天从零开始”——这句箴言不仅适用于习琴,也适用于每一位从艺者:应永远怀着初学者的敬畏之心,对前辈艺术家的敬仰之心,守护这份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初心。
谷宇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