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两鬓染霜,于海的身上依旧有着深深的军旅印记:身姿挺拔,眼神坚毅,举手投足间,仍有在指挥台上身着军装、手持指挥棒的英姿。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中国音协管乐学会主席,于海在50多年的军旅音乐生涯中,指挥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近万次,成为指挥奏唱国歌次数最多的指挥家。
从2008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起,于海每年都提交为国歌立法的提案,10年的坚持,最终迎来2017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的颁布;又一个10年的努力,让国歌标准演奏曲谱和官方录音版本于2024年落地。2017年退休后,他开始举办“最爱我们的国歌”主题巡回讲演,讲述国歌背后的故事,推广国歌标准化版本的使用,目前已举办380余场。
人生的大部分时光,于海做的事情都和国歌有关,“国歌,是我心中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我向前。”
执着守护国歌尊严
1970年,未满15岁的于海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似乎是冥冥中的缘分,凭借哼唱国歌时准确的节奏感,他获得了当兵的机会,开启了军旅音乐生涯。同年的国庆阅兵检阅中,于海有幸与乐队一起在天安门广场奏响国歌,那时的他,是联合军乐团中最年轻的队员之一。
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的一名单簧管演奏员,成长为军乐团的指挥,再到军乐团团长,《义勇军进行曲》是于海工作中最为熟悉、演奏次数最多,也是意义最为重要的作品。从国庆35周年、国庆50周年、国庆60周年庆典,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国家各种重要会议,再到欢迎外国元首的检阅仪式、出访演出,无数重要现场都留下他与国歌的珍贵回忆。
日积月累的接触,让于海对国歌的歌词与旋律极为敏感:无论现场奏唱还是媒体播放的影视素材,只听一两句即能发现词曲是否有错,奏唱或播放的是不是正确版本。
于海留意到,很多新生代的孩子们能流利背诵唐诗宋词、英语单词,却记不住国歌的词曲作者,只有84个字的国歌歌词也写不全;很多人能一字不差地唱好几十首流行歌曲,但演唱整首国歌时却磕磕巴巴;有人随意在商业活动或一些不恰当的场合使用国歌;有人擅自改编使用国歌旋律,甚至配上低俗的歌词和歌名;有人在奏唱国歌时仪态不佳、嬉笑打闹;甚至在一些专业音乐院校和专业院团,使用的国歌版本也不完全准确……
这些现象让于海着急。早在1997年,他就在报刊上发声,提出“使用正确的国歌版本刻不容缓”。在他看来,国歌背后是国格,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
2008年,于海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他的第一个提案就是关于国歌的立法,同时建议“要对国歌奏唱方式、国歌使用、国歌传承等问题,作出明确规范”。他一直在思考“,1990年我们国家就颁布施行了《国旗法》,1991年颁布施行《国徽法》,为什么国歌一直没有立法?”
履职全国政协委员的10年间,于海一共提了50多个提案,有关于民生的,有关于音乐教育的,各不相同,但为国歌立法的提案他每年都会提交。很多人对他的做法表示不理解,其中不乏质疑之声。于海还一度被朋友调侃为“祥林嫂”。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内心坚信:国歌早晚会立法。
2017年3月,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闭幕后的一个晚上,朋友给于海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歌立法的提案即将得到落实。这一天,正好是于海的生日。那一刻,这位铮铮铁骨的军旅汉子激动得落下泪来。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10年坚守终于盼来结果。于海说,这是一份最好的生日礼物。曾调侃于海是“祥林嫂”的朋友也第一时间给他致电,由衷地对他说:“看来,我们需要多一些‘祥林嫂’!”
2017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终获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继1990年颁布《国旗法》、1991年颁布《国徽法》、2004年国歌写入宪法之后,我国的国歌有了一部专门的法律。
“庄严地”“每分钟96拍”
2024年9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发布会,发布国歌标准演奏曲谱和国歌官方录音版本,这意味着国歌奏唱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有了可遵循的“官方版本”。
此次发布的国歌标准演奏曲谱有三个版本,国歌官方录音有四个版本,涵盖国歌使用的主要奏唱形式和使用场景。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有:在速度标记上,管弦乐总谱、管乐总谱、钢琴伴奏谱统一标注了每分钟96拍;添加了“庄严地”表情记号;添加了力度变化的记号。
“每分钟96拍,是有历史依据,也是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和规范的结果。”于海讲述了“96拍”的由来——我国国歌的正式管弦乐版本,由我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李焕之为之配器;每分钟96拍,也是由音乐家吕骥和李焕之提出的。在电影《风云儿女》中,《义勇军进行曲》演唱的速度较快,两位音乐家认为,作为国歌应更显庄重、稳健,最终他们认定,以每分钟96拍的速度演奏《义勇军进行曲》最为合适。自1983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严格按照这一速度标准演奏国歌,尤其是天安门广场国庆大典、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中,国歌演奏均分秒不差,保持每分钟96拍。
四个版本官方录音里,于海担任了其中两个版本的指挥,另外两个版本的指挥由指挥家李心草担任。这次“官方版本”添加了“庄严地”这一表情记号,规范了奏唱国歌时的礼仪与情绪。于海认为,“庄严地”是对国歌奏唱最准确的情感表达,它与“96拍”一样,都对国歌的标准化奏唱有着重要意义。
10年推动国歌标准版
国歌“官方版本”的落地,离不开于海又一个10年的坚持与努力。
2014年初,上海音乐出版社邀于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书。为使国歌的呈现更为精准规范,他深入研究乐队演奏的各类谱本,从总谱到分谱,逐音分析、校对,反复斟酌,历经一年多,终于完成标准版本的勘校。鉴于现实中奏唱国歌时出现的种种问题,他果断决定在乐谱上添加速度标记每分钟96拍、“庄严地”表情记号、力度变化记号三项内容,这也是国歌乐谱上首次增加这些细节内容。
2017年《国歌法》通过后,于海进一步呼吁推动国歌标准版本的出台,避免不规范乐谱的使用。多年来,国歌的乐谱仅标注“进行曲速度”,并未明确标注速度记号。这使得实际奏唱中,大家对速度的标准不够统一。有人说,在一定范围内,“差不多”就行,不用太苛责。而在于海看来,国歌代表国家尊严,如果乐谱的速度等细节不统一,会显得不够严谨、精准,“国旗的五角星、颜色、长宽等均有严格的标准,国歌也应该有一个标准的曲谱。”
为了推动国歌标准化版本的使用和国歌演奏的规范化、标准化,于海和持相同观点的音乐家同仁们一起,做了很多努力。在多个场合、多场讨论会上,他们一直重申国歌标准版本的重要性,并呼吁尽快落实出台国歌的标准曲谱。
于海说,此次完成国歌的标准化,终于弥补了此前的遗憾。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爱国主义教育法施行的第一年。国歌标准演奏曲谱和国歌官方录音版本发布,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更为热烈的学唱国歌热潮,国歌传唱更具庄严之声。
380余场国歌讲座
退休后,于海在全国各地的学校、企业、部队机关等地接连举办“最爱我们的国歌”主题巡回讲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进行全方位深度解读。目前举行的380余场讲座,覆盖现场听众10余万人次,线上听众则达1000多万人次。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每次讲座后,现场听众都会在于海的指挥下,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录制的准确版本演唱国歌。每次一到这个环节,现场听众的情绪都会在国歌激昂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中被调动起来,不少人潸然泪下。
一次,于海在常州的主题讲演后参观附近的美术馆。结束时,一个小伙子迎上来说:“于老师,以前学校老师教育我们爱国、爱国歌,但我一直对国歌不是很了解。听了您的讲座,我懂得如何正确对待、唱好我们的国歌,也懂得如何爱我们的祖国!”原来,这个小伙子是当地一名高二学生,他特意在门口等待了一个多小时,只为鼓起勇气告诉于海这几句话。
一场又一场的讲座,让于海积累、沉淀、升华了更多对国歌的热爱与情感。“爱国,从唱好我们的国歌做起!”每次讲座指挥大家演唱国歌,于海的心中都会涌起这样一句话。
2025年是《义勇军进行曲》创作90周年,于海计划在这一年,举办更多国歌讲座以及演出,普及国歌知识,传递爱国情怀。国歌,不仅是这位军旅音乐家心中永不熄灭的灯塔,也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旋律。
2025年2月9日,进京赴国家大剧院演出的苏州青少年交响乐团在参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后,现场聆听了于海的国歌专题讲座。孩子们津津有味地聆听着国歌背后的故事。望着他们的好奇眼神,于海觉得,讲座已在孩子们心里,埋下了一颗颗看不见的爱国种子。
如今,春已至,种子在发芽。
陈茴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