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有感于北大自京师大学堂创办以来已20年,但“自规程而外,别无何等印刷品,流布人间”的状况,决定积极推动校报的出版。1917年11月16日,作为中国最早发行的大学校报——《北京大学日刊》正式创刊。今天让我们一起重读《北京大学日刊》,共同了解关于它的故事。
本期文物:
文物名称:《北京大学日刊》
年代:民国
尺寸:26厘米×38.2厘米
质地:纸
原件来源: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
《北京大学日刊》(以下简称《日刊》)为八开四版(初创时为2版,后一度为6版),尺寸为26厘米×38.2厘米,每逢周一(后改为周日)休刊,除寒暑假和节假日外,基本每天一期(其中1921年4—7月、1927年9月—1929年3月未出)。《日刊》设有“校长布告”“各科通告”“学长批示”“公牍”以及“讲演录”“学术研究”等栏,不仅刊登本校行政、教务、图书馆、社团等各方面的重要消息,还收录了校内外重要演讲记录、连载学术性著作及翻译等,内容翔实丰富。1932年9月17日,《日刊》改为《周刊》,后曾改为《旬刊》《半月刊》。从连续的期号看,《日刊》在出版发行的15年间,共出版2888号。
在《日刊》出版一周年时,蔡元培校长高度评价《日刊》的作用:“自去年有日刊,而全校同人,始有联络感情、交换意见之机关,且亦借以报告吾校现状于教育界。”
《日刊》积极传播新思想新学说。1918年11月29日,北京大学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举办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胜利大会,李大钊作了题为《庶民的胜利》的演讲。他掷地有声地指出:“我们庆祝,不是为那一国或那一国的一部分人庆祝,是为全世界的庶民庆祝。”“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1918年12月6日《日刊》即刊载了《庶民的胜利》,并注明为“李大钊主任在中央公园之演说”,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同年11月27日《日刊》还及时刊载了蔡元培《劳工神圣》的演说稿,从此“劳工神圣”的口号遍布全国,极大地促进了知识分子深入民间、亲近工农。
《日刊》在介绍北大进步社团的活动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1919年3月7日《日刊》刊载了《平民教育讲演团》启事,征集团员并公布章程。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是由邓中夏、许德珩等北大学生发起成立,以“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宗旨,先后有超过150名学生加入。讲演团积极组织团员走上街头,并到卢沟桥、丰台、长辛店等地,开展大众化的演讲,讲演题目及地点等信息,先期在《日刊》刊载,发布启事、纪事等项近200条。他们深入市民和工人群众,传播科学知识和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群众基础。此外,少年中国学会、新潮杂志社、工读互助团等进步团体,也在《日刊》上留下身影。
图为刊有《发起马克斯学说研究会启事》的《北京大学日刊》第894号
《日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920年12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成立了社会主义研究会,12月4日《日刊》即刊登了《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通告》,声明社会主义研究会以“集合信仰和有能力研究社会主义的同志,互助的来研究并传播社会主义思想”为宗旨,编译出版“社会主义丛书”,发表“社会主义论文”,开展演讲活动。1920年12月11日,《日刊》刊登“图书部典书课通告”,列出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书籍共23种,“以备同学诸君批阅”。1921年11月17日,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京大学日刊》第894号刊登《发起马克斯(思)学说研究会启事》,开始公开活动,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宣传。李大钊在北大先后讲授了“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中国大学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课程,其课程名称、主要内容及时间地点安排等,也在《日刊》上进行发布,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史料。
《日刊》还记录下青年毛泽东的成长足迹。1918年到1919年,毛泽东两次来到北京,这期间他读书、思考、实践,逐渐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据《日刊》记载,1919年2月19日,毛泽东参加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改选大会,是出席这次大会的二十四名会员之一。1919年10月21日《日刊》刊登《新闻学研究会发给证书纪事》,毛泽东名列“得听讲半年之证书者”。毛泽东从长沙寄来的《问题研究会章程》,由邓中夏全文刊登在1919年10月23日的《日刊》上,列出了需要研究的71大项、144个问题,展现了青年毛泽东对社会问题和世界形势的深刻思考。
总之,《北京大学日刊》不仅是北京大学一校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重要资料,它详尽记录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变革与思想动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珍贵的历史材料。
(撰稿:王威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信息资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