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7 21:54
“成为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但成为美国的朋友是致命的。”悉尼大学教授约翰·基恩的这句尖锐评价,或许值得欧洲人反复咀嚼。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期间,“特朗普政策”成为高频词,欧美各界人士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欧洲大陆首次真切感受到被战略盟友抛弃的寒意。英国《经济学人》国际执行主编帕特里克·福利斯也一针见血地说:“特朗普对传统敌人友好,对盟友却苛刻和强硬。”欧洲突然发现,自己成了美国“交易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靶子——关税、科技制裁、北约军费施压接踵而至。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访美遇冷更让欧洲震动,特朗普“越来越不愿支持北约”的倾向,直接动摇了二战以来的安全支柱。
但危机往往孕育转机。德国联邦议院近日通过了一项千亿欧元财政方案,其中,仅国防预算就将额外获得1000亿欧元的资金支持。在福利斯看来,这意味着德国正推动“重新武装”,欧洲也酝酿经济改革。“这样的变化并不都是消极的”。
当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无差别挥向欧洲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呼吁所有国家保持冷静:“别跟美国一样经济无知——开放的贸易体系应该得到保护。”这位美国学者还讽刺道:“美国以为制裁能让俄罗斯跪下?这是长期当‘宇宙中心’的幻觉!现实是世界会用人民币、卢比继续运转。”
美国前商务部长古铁雷斯用美国对古巴禁运六十多年的失败案例补刀:“制裁从来无效”。但他也注意到欧洲的微妙转变:“过去欧洲与美国步调高度一致,现在他们开始重新武装,这实际也有积极面——我们正在摆脱‘谁有问题就制裁谁’的思维定式。”
罗兰贝格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戴璞带来企业界的视角:“客户都在推迟投资,因为不确定性太大。”他观察到戏剧性一幕:两年前欧洲讨论“对中国去风险”,如今变成“对美国去风险”。作为法国人,他半开玩笑:“美国能否‘再次伟大’我不知道,但可能会让欧洲变得更好。”
变化同样发生在美国的亚洲盟友的身上。本月22日,第11次中日韩三国外长会议在东京顺利举行,达成多项共识。三国关系回暖,合作利好显现。“如果东北亚团结起来,他们会成为全球引擎。我想特朗普会‘帮助’他们的。”——萨克斯的警示耐人寻味。这句话,何尝不是对欧洲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