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观察·环球时评|围堵“中国船”救得了“美国船”吗:“巨婴”船厂是美国养出来的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晁星 作者 宋霁真 杨越洋 王婧怡

2025-03-28 20:20

都视频

今天的环球时评,我们讨论的是:“巨婴”船厂是美国养出来的。

二战时,美国28小时造出万吨“自由轮”的纪录犹在,造船业曾提供140万个岗位。但如今,美国船厂全球订单占比仅0.1%,年均造船不足5艘。

“一败涂地”的原因呢?1920年,美国通过的《琼斯法案》让美国造船业避免了与外国造船企业的竞争,确保其获得稳定订单。但缺乏竞争环境,进步受阻。1970年代,美国政府出台《1970年商船法案》,试图弥补造船成本差距,最终同样事与愿违。如今,美国的造船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还多。

美国每次都想用保护主义让造船业再次“雄起”,但养出的却是依靠政府保护的“巨婴”船厂,结局能有什么不同?

双语北京

编辑:曾麒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