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8 22:08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京津冀携手发展新质生产力”展区在中关村展示中心常设展亮相展出。与其他展区不同,该展区立体式、多角度宣传展示三省市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集中纳入了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来的一批创新成果和新产品。
北京创新成果加速在津冀转化
除了远程问诊、连接心电智能手表、实时上传健康检测数据,还能设置智慧药盒,主动走到老人身边提醒吃药,并且确认老人是否按时吃药——展区内,由北京企业洛必德研发、将在河北固安基地生产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如同老年人的家庭助手。
“这台机器人上配置了高清摄像头,可以及时发现老人是否跌倒,并设有一键SOS功能,提供紧急求救服务。”北京洛必德公司首席产品官戴中原说。这家企业的创始团队来自北航,他们之所以将生产基地落在固安,则是考虑到开车一小时就能从公司抵达生产基地,研发生产能更好地互动起来。
如同这一家企业的布局,京津冀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北京建能力、区域造生态”的协同机制,原创技术成果加速在区域内产业化。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843.7亿元,同比增长12.7%,2013年以来累计超3700亿元,年均增速超25%。
据悉,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5800余家,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累计注册企业1800余家,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130余家,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累计注册企业300余家。
优势互补锻造协同产业链
一片指甲大小的芯片看似不起眼,但有了它,人类可以在没有信号的地方,通过设备终端直连卫星,实现通信。这款名为“U560”的空天地一体化芯片正是由北京和雄安的研发团队携手开发设计出来的。
北京团队在通信芯片上有人才优势,负责4G、5G部分研发;雄安团队在卫星互联网上有政策优势,负责卫星互联网部分的研发。研发这款芯片的佰路威科技公司去年在雄安布局了子公司,很快就有了协同创新的成果出炉。
如今,三地正在共建开通一条路、共造一辆车、智算一张网、共建一批园等示范项目,聚焦商业航天、合成生物等领域,联合谋划未来产业,构筑未来发展新动能。
三地共同打造“创新联合体”
京津冀研发投入强度已经从2013年的3.22%上升到2023年的4.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2个百分点。数字背后,是一批协同创新项目的加快落地。三地已经共同资助220余项基础研究合作项目,联合绘制区域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平台地图,发布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地图,共同打造更加紧密的“创新联合体”。
与此同时,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市场机制作用不断增强,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链联盟、中关村京津冀新能源汽车协同发展促进会、京津冀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产业组织相继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出资30亿元,带动社会资本30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