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千年丝绸之路:从掀起热潮的“精绝古城”说起……
北京日报 | 作者 马丽

2025-03-31 13:49 语音播报

京报读书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简”读中国:敦煌汉简里的丝绸之路》 马丽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送精绝王诸国客凡四百七十人”,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的一枚木简如是显示。简文中的“精绝王”为汉代的精绝国国王,“诸国客”是西域诸国派遣的使节及其随从人员。其意为:悬泉置接待了精绝王及诸国派遣的使者、侍从人员共计四百七十人。虽然传世文献对精绝国的记载较少,但大量考古资料表明,两汉时期精绝国与中原往来频繁,汉朝也曾在精绝国派兵屯戍。该简文为汉与精绝国的交往史填补了重要资料,对研究悬泉置的传舍制度、精绝国同汉王朝的来往关系,以及古丝路沿线的诸国关系往来具有重要价值。

精绝国联结西域与中原

曾经小说及影视作品中的“精绝古城”一度掀起了一阵神秘西域文化的热潮。虽然那些故事纯属虚构,但是精绝国在历史上却是真实存在过的。

精绝国,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译长各一人。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戎卢国四日行,地阸狭,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可知精绝国只是一个小国,在汉代受西域都护管辖,并有一套自己的职官体系。由于精绝国地处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地,精绝古城也便成了西域诸国与中原往来的重要节点城市。

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光武以天下初定,未遑外事,竟不许之。会匈奴衰弱,莎车王贤诛灭诸国,贤死之后,遂更相攻伐。小宛、精绝、戎卢、且末为鄯善所并……出玉门,经鄯善、且末、精绝三千余里至拘弥。”又有记载:“明帝永平中,于阗将休莫霸反莎车,自立为于阗王。休莫霸死,兄子广德立,后遂灭莎车,其国转盛。从精绝西北至疏勒十三国皆服从。而鄯善王亦始强盛。自是南道自葱岭以东,唯此二国为大。”可知两汉之际,汉王朝无暇顾及外事,西域各国互相攻伐,精绝等小国只能依附于阗等较为强盛的国家。据学界研究,莎车王贤死在汉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鄯善国吞并诸国则是在东汉晚期。最终精绝国还是被兼并,成为鄯善国的一个行政管辖区。

尼雅遗址乃精绝国故址

史书中对精绝国的记载较少,一直以来关于它有许多未解之谜。20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今新疆民丰尼雅乡境内发掘出土了一片汉文木简,上面有非常清晰的汉隶文书“汉精绝王承书从事”。木简为典型的汉代官方文书格式。于是斯坦因推测,出土木简的尼雅遗址和汉简上记述的“精绝王”有密切的关联,尼雅遗址很可能就是《汉书·西域传》中的精绝国故址。著名学者王国维根据斯坦因的考察报告和尼雅遗址中发现的汉代残简肯定了斯坦因的推断,认为该地“在汉为精绝国地”。自此,这座被沙海掩埋千年的故城又重新出现在世人的眼中。

自张骞通西域以来,历代使者出使西域时都会携带金币和锦缎丝绸。来自汉王朝的丝织品,在当时的精绝国和周边的城邦国家很受欢迎,以至于在西域形成了一种仰慕汉家之物的风气。在尼雅遗址的M3号墓中出土了一件锦被,经线采用了藏蓝、绛、白、黄、绿等色,纹样有舞人、茱萸纹、变体云纹等,其上绣着“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字体为隶书。学界称之为“锦衾”。对于这件锦衾的来源我们不得而知,或为赏赐,或为贸易所得,抑或为和亲的王侯将相之女携带的嫁妆……但作为贴身的随葬品,无不彰显其珍贵性。

此外,在尼雅遗址M8号墓还出土了一件锦护臂,以红、黄、蓝、白、绿五色丝线绣制而成,其上绣有孔雀、仙鹤、辟邪、虎等瑞兽,在护臂上用汉隶绣着八个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类似的记载在《史记·天官书》中就有,原文为“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与此锦护臂一同出土的还有织着“讨南羌”字样的一片锦料残片。研究人员根据史料分析,两件织物反映的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

精绝国与汉朝往来密切

在《汉书·赵充国传》等大量的史料中,都曾记载汉羌之间的战事。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羌人叛乱,在此紧急关头,后将军赵充国自荐率兵征伐。虽然此时的赵充国已是古稀之年,但汉宣帝考虑到他善于用兵,仍派遣赵充国讨伐羌族各部。赵充国认为,要想完全征服羌族各部,不能急于一时。于是他在湟水与大通河之间(今青海河湟盆地)遍设屯田,慢慢吸纳、同化羌族诸部。屯田虽然很有成效,但汉宣帝认为进度过慢,只是即使要出兵作战也得深思熟虑,选择适当的时机。据《汉书·天文志》记载:“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大利;积于西方,夷狄用兵者利。”又《汉书·赵充国传》记载:“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当时汉宣帝得知五星聚于东方苍穹,认为是出兵的好兆头,便让赵充国和敦煌、酒泉的驻军一起出击,最终也取得了胜利。锦护臂上的字样,五星连珠时“讨南羌”,正是战事有利汉王朝的象征。这富有时代特色的句子,被工匠织在锦上,而织锦又出现在西域的精绝国,这也体现出精绝国与汉朝的密切往来关系。

1959年,史树青(史学家、文物鉴定家)先生在尼雅遗址所在地征集到了一方印章,此印章印文为篆体白文“司禾府印”。学界根据印文内容推测,它是汉代官方管理屯田机构的印章。但是史书上没有关于“司禾府”这一官署的记载。《后汉书·西域传》仅记载汉明帝派兵北征匈奴,在收复哈密后,设置宜禾都尉管理屯田事宜。尼雅遗址古代为精绝国,也曾由汉朝中央政府派兵驻扎,开垦农田。“司禾府印”与“宜禾都尉”均为汉朝在西域屯田的印证。

悬泉汉简记载表明,自汉宣帝以来,西域的精绝国就一直同中原的西汉政府保持着领属和贡使的关系。自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诸国后,汉与西域诸国的往来更为频繁。在悬泉汉简中记载,悬泉置曾集中接待从大月氏、大宛、疏勒、莎车、渠勒、精绝、扜弥等西域诸国客,这些人员应当是沿丝绸之路南道结伴而行。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古丝路行人相望于道的繁华景象,还有人声鼎沸的悬泉置。

精绝国往事只是《“简”读中国:敦煌汉简里的丝绸之路》一书里讲述的众多故事之一。该书依托甘肃简牍博物馆所藏的四十多枚珍贵简牍,将其中涉及两汉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民族关系等的相关内容作为第一手史料,从中挑选出大众感兴趣、与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事件有关联的篇目予以解读,从而还原生动、真实的中国故事。

(作者为甘肃简牍博物馆馆员)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