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古镇张家湾的前世今生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 记者 李若晨

2025-03-31 19:19 语音播报


“先有张家湾,后有北京城”,张家湾凭什么如此重要?“张湾千载运河头,古垒临漕胜迹稠”,京东第一大码头昔日究竟有着怎样的“高光时刻”?“进南门,走百步,西边有个曹家大当铺”,张家湾藏着哪些红学爱好者不可错过的“打卡地”……一一探究,这些竟都跟“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依运河而兴,真正的通州你了解多少?“通州冷知识”第二期带您走进漕运古镇张家湾,穿越它的前世今生,纵览大运河流淌的无限价值。

“没有张家湾 漂不来北京城”

“潞水东湾四十程,烟光无数紫云生。”明代诗人曹代萧曾这样形容张家湾的热闹繁盛。张家湾为何能如此热闹繁盛,便要从大运河说起。俗话讲,北京城是“漂来的”,说的是大运河上南来北往的船只,运送了大量物资,建起了北京城。这些南来货物的水运终点,正是位于通州区的张家湾古镇。曾经,这里商贾云集、万舟骈集,是南北经济、文化交融的著名古镇,有“京东第一大码头”的美称。

光听“张家湾”这个名字,便与水脱不了干系。元代定都大都(今北京),随着人口大量聚集,驻军和文武百官对粮食的需求急剧增加,朝廷遂开辟漕运,从南方运输粮食到大都。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当时的丞相伯颜采纳海盗出身的朱清、张瑄的建议,用海运以解京师粮米之危,朱清、张瑄首次用60艘海船将4万多石粮食海运抵达天津,后由天津驶入白河,也就是今天的北运河,逆流而上至通州里二泗,再陆运进大都城。传说当年张瑄手握海运重权,为表忠心,他将族属迁到此地,张家湾的名称由此而来。

千年时光转瞬,当年运河上的大码头变为如今的“通运桥及张家湾古城墙遗迹”。晌午的日光下,河水悠悠流淌,古桥上安静无人,唯有桥上一道道车辙印昭示着曾经车马匆忙的繁盛场景。“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正是曾经的‘京东第一大码头’。北边是张家湾城墙遗址,是明嘉靖四十三年修建的张家湾古城的南侧城墙。城南原来是凉水河,元代是永定河的一个分支河流,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古城墙下,萧太后河边,通运桥桥头,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教授陈喜波介绍,“明代,张家湾古城东边是北运河和通惠河,凉水河过去从通运桥下流过,汇入北运河,当时南来漕运船只到了这里因水浅无法继续航行,就卸货装车改为陆运。元、明、清三代,张家湾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南北物资交流的集散地。所以民谚说‘没有张家湾,漂不来北京城’。”

漕运印记今犹在

走上通运古桥,一块块巨大条石错落不平,如同这座古桥与古镇所经历的坎坷岁月。古桥原是一座木桥,在明万历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05年改建为石桥,见证了当年张家湾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繁华与兴盛。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任德永介绍,通运古桥的规格很高,由万历皇帝亲自赐名,取“航运通畅”之意,细看来,桥上石头颜色不一,“因为是各个年代的石头补充进来的,清朝曾有一个举人出资修建过,2022年也重新进行了修缮,桥上一共300多块石料,其中有70多块是新补的石料。”任德永说。

从桥头望去,桥面十分宽敞,每侧有22根护栏望柱,柱上雕着神态各异的石狮,雄者蹬彩球,雌者戏幼狮,十分醒目。“这座桥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10米。”任德永说,“栏板上都浮雕着莲叶形宝瓶图案,线刻叶脉纹理清晰流畅,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最难得的是桥内外两面都浮雕着这种宝瓶,让桥上的人和桥下的来往客船能同时欣赏到,这在北京古桥里是十分罕见的。”刚踏上古桥时,可以看到右侧的第一段护栏不是平整的,一个凹下去的弧形清晰可见,任德永介绍,以前附近是大片的农田,村民们把这块护栏当成了磨刀石,都在这里磨镰刀,经年累月,便凹成了如今的形状。

站在桥上俯瞰,还可以看到桥下四个角各趴着一只镇水兽,这是北京城郊古代石桥中最大最妙的镇水兽,但有的已经只剩下一半的身躯。任德永讲起当地有关镇水兽的有趣传说,“说两只镇水兽去北边的村子里吃庄稼去了,关羽的侍卫周仓看见了,扛着大刀,把其中一只劈得只剩下一半,另一只跑回来了。”

张湾村村民曹志义手绘张家湾古城全图

通运古桥呈三券联拱式结构,中间的桥洞最高,古代船只不需要免帆便可从桥下穿行而过。任德永介绍,中间的桥洞下还嵌着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大明万历三十三年建清源陈进儒监造”的字样,现在隐于水下,水干时才能见到。

漕运的印记不仅仅在古桥上。公元1293年,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挖的通惠河于张家湾引入北运河,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张家湾的漕运枢纽地位也愈加突出。“元末明初,张家湾形成了许多因漕运而兴的村落,比如皇木厂村、砖厂村,就是当年皇家专门用来存储木料、砖石的。通运古桥东边还有一个烧酒巷村,那里原先是船工们喝酒的地方。张家湾还有花板石厂和盐厂遗址,是明、清朝廷所设生产用于皇家建筑的花板石和储存南方漕运而来的海盐的。”任德永说。

张家湾古城曾是国际交往中心

“张湾千载运河头,古垒临漕胜迹稠”,通运古桥北侧,便是张家湾城墙遗址。这是明嘉靖四十三年修建的张家湾古城的南侧城墙,如今仅能见到复建的南城楼和残存下来的一段半截城墙。走在古城墙下,一侧是萧太后河岸的绿树依依,一侧是古旧肃穆的灰色城墙砖石,历史的厚重感与大运河的细腻风光交织在一起。

年近七旬的曹志义是土生土长的张湾村村民,这里是他年少时总经过的地方,多年来,他听遍街巷邻里讲过的故事,也搜集了大量资料,对张家湾古城的历史如数家珍。“张家湾古城的建立也与漕运有关。明代为了缓解通州漕船聚集、搬卸粮食困难的问题,于公元1445年在张家湾建了粮仓储藏漕粮,粮仓名为通济仓。张家湾古城正是为了保卫漕河、粮仓,防备蒙古兵侵扰而抢筑的。”这座历经数百年沧桑的古城,建城时只用了三个月。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蒙古骑兵再度攻入京城近郊,由于京城附近缺少攻守兼备的屯兵地点,第二年春天,顺天府尹刘畿开始修建张家湾城。建城所需木石来自营建宫殿的剩余材料及废弃的道路桥梁,由于取材便捷、百姓支持,张家湾建城仅历时三个月。

曹志义拿出他手绘的张家湾古城全图,彩笔淡墨间,勾勒出张家湾古城当年的风貌。“张家湾城周长约为3000米,它不像其他古城是四四方方的,而是沿水而建,呈瓦刀形,另外城门也不是对称的,总共五个门,各门不相对,它开门都是根据实际情况,码头上的市场在哪,就在哪开门。”曹志义说。

建城后,张家湾不再是单一功能的转运码头,来自各地的商人日渐聚集,商业日益昌盛,甚至成为国际交往中心。张家湾古城遗址西侧的张家湾镇立禅庵村东南角有一块琉球国墓地遗址,便是中琉交往的见证。“中国与琉球自明代就有交往,永乐年间国都迁到北京后,琉球国多次派遣贡使、官生沿京杭大运河北上,从北端的张家湾码头登岸进城,病故于此的琉球人便埋在了这里。”曹志义说,张家湾琉球国墓地共葬有贡使、官生、陈情使、都通官等14位琉球人,是全国历史上琉球国墓地中葬者的最高等级。最早葬于此且职位最高的是朝贡副使,正议大夫杨联桂,他于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十月在北京病故,“蒙恩选择吉地”,就选中了中琉两国交往的必经之途——张家湾厚葬之。此外,张家湾古城中的广福寺前身为元代的高丽寺,因其寺西为高丽人定居的高丽庄而得名,历史上大小庙会曾盛极一时。“700多年前建了码头后,大量回民来到张家湾,城内还有山西会馆是晋商所建,这些都体现着张家湾古城在历史上是民族交融、商贸云集的重地。”曹志义介绍。

与《红楼梦》的不解之缘

通运桥与古城墙遗址往西不到一里,一尊高大的曹雪芹坐像矗立于此。坐像中的曹雪芹左手边放一酒杯,右手执笔,似正在创作。不远处的归梦亭门楹上题着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所写的“万古不磨石头记,千秋永载曹雪芹”。张家湾何以与《红楼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要从一块墓石的出土说起。

张湾村文化名人李江涛的父亲李景柱正是见证者。“1968年张湾村在平整土地时,我父亲意外挖出一块条形木石,上面纵刻5个大字‘曹公讳霑墓’,左下角纵刻‘壬午’两个小字,曹雪芹名霑,号雪芹,时间也与脂砚斋对《红楼梦》的批注‘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相吻合。出土此石的旁边,还有一具男性骸骨。”这块墓石如今保存在张家湾博物馆中,墓石长100厘米,宽37.5厘米,厚17.5厘米,虽然字迹已有些模糊,但仍可辨认出。“文物鉴定家史树青鉴定,墓石字口上有新的划痕,能看出字口起码在百年以上。”李江涛说。

曹雪芹墓葬刻石的出土引起了红学界对于曹雪芹长眠于此的热烈讨论,《红楼梦》中部分地名以及生活场景也被猜测是源自张家湾。张家湾博物馆中,有一封曹雪芹的叔叔(一说父亲)曹頫的奏报家产折,是从清宫档案中影印的,上面写道“所有遗存产业,唯京中住房二所,外城鲜鱼口空房一所,通州典地六百亩,张家湾当铺一所,本银七千两。”“而在张家湾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进南门,走百步,西边有个曹家大当铺’,很可能就是曹雪芹家的。”李江涛说。

张家湾的诸多景物与民俗风情也与《红楼梦》中的场景高度契合,被不少学者认为是小说的场景原型。从张家湾古城南门进入,有一条花枝巷,曹家当铺就在巷内路南,再往西还有一条小花枝巷,而在《红楼梦》第六十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遗九龙珮”中曾提到贾珍将其二小姨子尤二姐暗暗安顿在“小花枝巷”内一所房子里。又如《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提到的一街一庙,街是“十里街”,庙是“葫芦庙”。张家湾古城南门外有一条约3里的南北向长街,古来俗称“十里街”。十里街稍北处有一条东西向短街,短街南侧建有一座小庙,形似葫芦,故称“葫芦庙”。第一回中还提到甄士隐带女儿英莲去十里街看庙会,古时京城与郊外何处花会最热闹?古谣云:“京畿花会何可观,十人九说张家湾”,可见张家湾堪称“过会热闹”之冠。种种迹象都表明张家湾与《红楼梦》、曹雪芹有着不解之缘,相关考证一直未断。

而今作为城市副中心建设的一部分,张家湾正展现古韵新姿。张家湾镇党群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张家湾镇与中央美院合作,启动“张家湾古镇与大运河”历史影像文献调查征集活动,正在研究张家湾古镇相关IP开发,全国红学会议、张家湾古镇红学文化雅集相继举办,后续将考虑推出红学主题时尚大秀、红楼小剧场演出等活动,不断擦亮漕运古镇与“红学圣地”的文化标签。

本版摄影 常鸣

聚焦副中心

编辑:谢永利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