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1 18:05
3月27日至28日,以“智慧教育赋能教育强区建设 深化素养成长型课堂变革”为主题的北京市东城区2025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素养成长型课堂建设”学术年会在北京市东直门中学举行。本届年会通过“主论坛+5大分论坛+12场课堂实践展示”,系统呈现了东城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探索与实践成果,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东城经验”。
东城区教委主任周林介绍:“自2020年起,东城区积极回应课堂教学改革与教研转型,创新性提出在全域推进‘素养成长型课堂建设’,五年间,课堂模型经历了1.0版到3.0版的升级,从‘全域理念共识’到‘有效推动课堂构建’再到‘课程与课堂有效衔接’,素养成长型课堂建设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性突破。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不仅实现了一堂课的循证教学研究,让一堂好课的生成变得“可视化”,也让一堂课从“知识传递”转向“素养生成”的改革成为可能。”
北京市光明小学数学老师王丹表示,以往教学内容多是停留在书本上,有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赋能,一方面可以让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让有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更便于学生理解。
“对于高中生,数学课堂上教授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需要让学生了解数学背后的知识,帮助其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进而完成思维架构、逻辑推理等高阶思维的培养,而这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加持下,尤其是在学生与机器的对话过程中就变得更容易实现。”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学教研员雷晓莉表示,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赋能,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了“痕迹”。老师可以在课后根据大数据分析,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优化完善,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策略,让自己的教学更具针对性,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据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蔡雷介绍,学校坚持问题、目标和效果导向,依循“目标—主体—场景—手段”的应用思路,聚焦“三个智能体”建设、具形智能应用、人类智能(HI)和人工智能(AI)协同发展,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考、评、研、管、育等场景,形成集校情、教情和学情于一体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学校利用集团博士团队,成立集团AI智能体研究与应用工作室,以项目推动的方式,开展AI听说、AI写作模型、AI智能助学、AI安保、AI创新人才评估选拔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在解决师生学习、作业、考试等过程中进行精准指导,赋能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作为学术年会的重要成果之一,“数智课堂循证教研联盟”在活动现场正式成立,标志着东城区教育教学研究正式迈向“协同创新、数据驱动”的新阶段。该联盟由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文化交流中心牵头发起,联合全国24家地方教科研机构,首批成员单位覆盖广东省、浙江省、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湖南省等,初步探索构建起覆盖中东西部、辐射城乡的教研协同网络。未来,联盟将以“共建共享、互惠互鉴、平等合作、创新发展”为发展理念,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关键问题与重点领域,共同探索教研转型提质新路径。
东城区教科院院长崔楚民在联盟成立仪式上表示:“面对教研转型中的挑战,教研如何主动对接技术红利,支持和引领教育不断自我超越,形成“高峰迭起”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态势,教研人和教育人必须同题共答。联盟的成立不仅为东城区教研工作注入了“数智基因”,更希望为全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东城教研实践样本’。”
东城教育科学研究院也正式挂牌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研训实验基地”。实现了国家资源与区域实践的双向赋能,让教材改革真正扎根课堂。东城区将依托基地,进一步深化课程教材研究的本土化实践探索,并借助基地优质资源,一体化推进东城“强师工程”建设。
校检:申瑞秋 陈沙
审核:雷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