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2 09:20
吕舟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
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东城区创新提出的《东城区校地文化共建计划》(以下简称《共建计划》)是促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发挥资源优势,体现城市文化特色,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创新之举。
《共建计划》提出:“通过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多方合作,建立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创新要素流动,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支撑,在主动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中贡献智慧力量”。北京是中国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地区,集中了大量中国教育水平最高的高等院校,这些高校的学生、教师和职工构成了北京社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利益相关方,也是北京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智力和创新资源。
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出发,城市的建设一定是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结果,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包括社区和居民都是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其中政府更是要承担起组织和发挥各利益相关方作用的责任。
在高校如何参与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方面,《共建计划》提出了五方面的路径:“挖掘古都文化资源”“创新社会美育模式”“构建校地联动创业基地”“联合打造文化品牌活动”和“共建城市文化传播智库”。总体而言,这五方面路径的核心内容是立足本地资源,发挥高校创新作用,成果共享。
北京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历史和文化构成了这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历史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城市长期发展、持续创新的结果,也是中华文明延续性的基础。对北京长期积淀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也是构建体现文明延续性的创新性发展的基础。把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新的文化创意的灵感源泉,是北京文化传承发展的根脉。
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城市未来的建设者。北京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为高校的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和现场教学、体验场所。这是北京能够为高校提供的极为宝贵和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无论是在世界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现场教学,认识和理解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是在历史文化街区中感受体验反映传统文化特色的生活方式,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都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教学方式。这种基于体验和感受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青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有利于他们建立自己的文化知识体系,对于优秀文化传统的弘扬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产业,通过创新赋能城市的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城市发展的重要模式。北京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设计之都,有着巨大的优势。北京的高校集中了大量创意设计的人才,每年不断为城市输送着富有创新性的年轻人。建立学校与地方联动的创业基地不仅能够成为文化产业、创新设计项目的孵化器,而且能够使刚刚走出学校的青年创意人才更顺畅的融入社会,更快地承担起他们的社会责任,而高校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转化研究成果的机会。对城市而言,通过为新的创新性人才提供创业空间和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强城市内在活力也是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从文化产业的发展角度,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新的文化品牌的创意源泉,而创意创业的发展则通过品牌共享来反哺城市,增加城市历史文化的厚度和丰富性,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模式。因此在高校广泛参与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下,构建文化品牌共享机制,也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高校作为学术机构,本身就是学术交流和学术共同体网络的组成部分,在传播和交流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把高校的这种优势引入到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传播中,借助高校的传播平台和成熟模式推广城市的文化品牌,既是促进城市文化传播,也是促进城市和高校合作和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共建计划》为高校与东城区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提出了具有可实践性的路径,如何通过示范性项目,推广经验,使高校与城市之间的合作得到不断的良性发展,则是下一个重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