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的她,破格晋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 | 作者 晏慧

2025-04-03 08:36 语音播报

城事

“叶老师,祝贺你破格晋升为教授,希望你在学校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氛围中,做好新文科、新农科、新工科有机融合的研究,始终做面向三农问题、面向农业强国的真科研,继续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立德树人,早日成长为引导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图片

4月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特地来到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为破格晋升为教授的叶紫薇送上聘书。

29岁,博士毕业入职不到3年,通过战略性人才职称评审学校提名制度这一超常规方式,“95后”叶紫薇从助理教授破格晋升为教授。

从启动提名程序,到召开学院-学部-学校学术委员会,再到学校审议通过,坚持严格程序和标准。这是属于叶紫薇的故事,也是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开展人事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的又一行崭新注脚——重视人才、渴求人才、激发人才,让青年人才在创造期、成长期,持续不断地得到更好的尊重、培养和发展。

博士毕业时,叶紫薇牵挂着中国“三农”问题,怀抱学以致用的理想,从大洋彼岸学成归国,只为把研究做在中国大地上。

学术研究中,她用交叉学科思维破解农业政策难题,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将生物育种经济研究写进Science,取得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历史突破。

为学,她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委托课题,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探索世界前沿问题,持续产出学术成果助力农业政策完善。

为师,她与学生共同成长互相成就,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天空熠熠闪烁,开设课程广受好评,所带班级荣获校级示范班集体(先锋团支部)等一系列荣誉。

“实现学术理想,人大能提供更多机遇”

时针拨回到2022年初春,刚刚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叶紫薇,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留美工作还是回到祖国?如果回国,要入职哪家高校?

面对美籍博导的期待和国内外众多高校递来的橄榄枝,叶紫薇经过一番思索,最终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和问题导向,需要在和政策的联动中推动学术成果落地,只有身处中国研究和现实发展的大局之中,才能及时感知并解决国家的需求,运用专业知识为社会发展的大船保驾护航。”

怀揣着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叶紫薇选择回到祖国,继续以学术为志业,把研究做在中国大地上。

“要实现学以致用的学术理想,中国人民大学能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遇”,在叶紫薇看来,人大为政府决策提供咨政建议的重要角色,人大农经学科与国家农业政策制定的紧密联系,都与她的学术理想高度契合。

“中国,意味着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大地,意味着立足实践解决真问题;把中国和大地结合起来,则意味着要立足于中国大地去看世界,从全球化视角回应中国问题。” 叶紫薇的研究不仅扎根中国现实,还立足中国战略需求去探索世界前沿问题。

在学术研究中,她聚焦农业生物经济方向,尤其关注生物育种技术的经济、环境问题及相关政策研究,在玉米田里寻找经济学密码,将关于生物育种抗虫玉米的研究写进Science。

 

图片

在延安清凉山,她与新入职的同事一起参加“红色之路”青年教职工主题实践,感受学校的红色基因传承。在海归人才挂职农业农村部锻炼期间,她完成一段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的“双向奔赴”,“不仅在研究视角上更加开阔,对政策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她主动思考学术和政策之间的差异,并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图片

“以我最新发表的文章为例,研究对象涉及国外的生物育种玉米产业,但呼应的还是中国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国家正在加快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政策如何制定、产业如何发展,有很多问题亟待解答。”

“教学相长是我努力的方向”

在学生心里,年轻的叶紫薇像一棵树,既是投下荫凉的木叶,也是托举理想的枝桠。

作为任课老师,叶紫薇为本科生开设《计量经济学B》、为研究生开设《环境价值评估》等课程,授课规模覆盖本硕博近200名学生,课程内容和授课风格都广受好评。

图片

学生陈则霖在每周一次的组会上与她探讨研究,“从理论框架构建到计量模型选择,叶老师都给我细致讲解。遇到困难时,她总能悉心指导,为我们搭起通往研究彼岸的桥。”

作为2023级本科新生智农班的班主任,叶紫薇对班里十多名初入大学的学生给予了从学业到生活的全方位关怀。

学期初,她细心谋划与学生的“破冰”茶话会;合唱节时,她与学生跃动的音符和声共鸣;一场场促膝长谈将师生共度的时间铭刻成难忘的回忆,最终浓缩在一张“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示范班集体’(先锋团支部)”的证书上。

图片

早在本科期间就立志成为大学老师的叶紫薇,在实现这个愿望后,将“教学相长”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根据学生的特点、才能和愿望去相应地培养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这也是我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

图片
图片

▲ 叶紫薇在四川南充、吉林辽源调研

集多角色于一身的叶紫薇,需要兼顾教学、科研、学生指导、调研实践等各项工作,但她从不吝于和学生们分享学习和人生经验。“在大学这个非常多元的环境,应该去认识自己、去探索自己的内在热情所在、价值和意义所在。”

“在人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赛道”

入职人大不到三年,叶紫薇面临着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的多重压力,但人大有组织的科研机制、有温度的考核方式都让她更加确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无比正确。

“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最开始能做的就是适应和调整自己,维持一种动态平衡。”一方面需要在教学和培养学生上投入大量时间,一方面不能放下手头的科研进展,叶紫薇开始尝试“间歇性科研”,在火车上、在飞机上,甚至在犄角旮旯拿出电脑“见缝插针”地做科研,在不断探索兼顾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她完成了身份转换和自我成长。

图片

处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阈限阶段,在自己积极探索之外,叶紫薇也得到了来自学校和学院层面的支持。“学校做了很多制度上的设计去解决这一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赛道,你擅长什么、喜欢做什么,专心致志地做下去就好了。”

在人大,叶紫薇用“不急功近利”和“有温度”形容学校和学院两级的教师评价体系,她觉得自己没有被“硬指标”约束,“学院倡导老师和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有组织科研,虽然有一定的考核要求,但每一项指标的制定都充分考虑研究领域学科特征和青年教师发展特性。”

图片

叶紫薇庆幸自己能在这样一个“有温度的生态环境”中追逐自己的学术理想,学校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破五唯、立新标”,“没有用论文数量催熟成果,而是鼓励我们像培育作物那样深耕研究。”这种尊重研究规律的治学氛围让她得以把过往积累的学术经验,因地制宜地嫁接在中国问题的砧木上,耐心培育扎根中国土壤的硕果。

叶紫薇的故事

也是人大青年教师群体的缩影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持续深化人事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人才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加速构建具有人大特色和示范效应的高等教育人事人才工作体系。正如党委书记张东刚所说:“人才是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

早在2023年8月,青年教师高昊宇在入职四年后破格晋升教授,成为届时中国人民大学新世纪以来学校自评的最年轻教授、首位“90后”教授。其他3位破格晋升教授人选分别为34周岁(2位)和35周岁,均系在各自学科脱颖而出、取得突出成果的优秀青年人才。

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看来,“高校人才队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良好的人才生态既是人才的‘孵化器’,也是大学的重要‘软实力’。为构建一流的人才生态,必须聚焦于把好引进关、营造优良环境,并且深挖动力源泉,以此厚植一个群贤毕至、竞相进步的肥沃土壤。”

重塑多层次、全链条的人才发展格局,构建涵盖多类型成果认定方式的人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辟多元化、可选择的人才发展通道……

中国人民大学开放各类晋升通道,既鼓励竞争又尊重贡献,让各类人才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每一位教职工干事有“劲头”、拼搏有“盼头”、事业有“奔头”,真正实现人才“出得来”“接得上”“撑得起”。


编辑:赵司尧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