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商场变身文创园丨顾客可体验十余种非遗技艺,40岁工美商场迎来数字化升级
2025-04-06 21:0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近日,位于德胜街道东滨河路的白孔雀艺术世界迎来40岁生日,融合十余项技艺的非遗市集在一层大厅热闹开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工美集团旗下的白孔雀艺术世界成立于1985年3月,是一幢经营面积近万平方米的外向型、多功能、高效率的现代商厦。而今,随着非遗市集的入驻,这家从业40年的工美商场正推动更多传统工艺迎来现代化升级。

冯延明介绍玉雕作品“中国梦”

大师助阵 现场指导非遗技艺

“能在大师的指导下体验景泰蓝工艺,太幸运了!”周年庆期间,崔女士和女儿走进非遗市集,体验景泰蓝制作。现场,崔女士小心翼翼地用镊子调整铜丝纹路,女儿则专注地为花瓣填色。珐琅釉料在她们的配合下逐渐铺满纹饰,原本素净的铜胎变得流光溢彩。“小朋友,蓝色要涂均匀一点。”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玉安一边看着,一边为她们做起了指导,手把手教她们如何控制釉料的用量。“以前只在博物馆见过景泰蓝,今天能亲手制作,感觉特别有意义。”崔女士说道。

67岁的张玉安出生于北京工艺世家,祖父曾是清光绪年间景泰蓝匠作处的工匠,父亲曾是北京市工艺美术厂景泰蓝车间的技术指导员。在父辈的指导下,张玉安继承了家族的工艺精髓,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提起白孔雀艺术世界,张玉安颇有感触。“商场当时特别火,马路上停的都是旅游团的车,它的存在不仅让我们的技艺有了展示的平台,也让非遗有了扎根烟火城市的沃土。”张玉安回忆。

除了周年庆期间的非遗体验活动,白孔雀艺术世界日常也开展各式非遗体验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白孔雀艺术世界积极推动设立工艺美术研学教育基地,打造工艺美术展览展示区域,并通过开设“非遗大师”讲堂,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发展动力。而今,在翡翠宫博物馆,游客不仅可以看到从原石到翡翠制品的“供应链”,还能体验唐代壁画临摹、金丝珐琅、手工螺钿等各类非遗体验活动。前段时间,唐代壁画修复临摹课特别火爆,刮起了一阵“复古国潮”风,白孔雀艺术世界也因此小范围出圈,不仅吸引了游客前来打卡参观,也让多家文艺工作室有了入驻的念头。

面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白孔雀艺术世界积极调整经营策略,转型为文创园区,并积极孵化、服务文化产业。据统计,目前,白孔雀艺术世界已入驻了100多家文创类企业和艺术创新工作室。在服务好入驻企业的同时,白孔雀艺术世界还成立了由北京玉雕代表性传承人冯延明领衔的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

数智转型 老市场踏上焕新路

40年的老商城,如何在守住历史根脉的同时长出创新的枝叶?白孔雀艺术世界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产品设计研发中,实现玉雕产品数字化。

在二楼的冯延明工作室里,有一面墙摆着满架的玉雕作品,还有几件十分珍贵的“国礼”。冯延明拿起一个名为“中国梦”的玉雕作品向记者展示道:“这件玉雕作品是机雕的,上面刻着高铁、长城、中国尊等十几种中国元素,人工操作起来非常复杂。但您看现在的作品,牙口处严丝合缝,浮雕层次分明、深浅有致,比人工雕刻更为精密。”冯延明说,工作室真正实现了将玉雕产品数字化,打破了传统繁杂的雕刻方式,运用五轴数控雕刻机将数字建模转化为实体作品,大大节省了雕刻时间。“在设计图纸成熟的基础上,以往需要一周才能雕出的作品,现在只需一天就能完成。”

此外,白孔雀艺术世界还始终与居民走在一起,冯延明介绍:“我们与德胜街道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也会时不时到社区里开展些非遗活动,让国粹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站在四十周年的新起点,白孔雀艺术世界将紧紧围绕“非遗、科技、品牌”三条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产品研发和设计创新,不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发挥其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平台作用,为西城非遗文化产业繁荣注入新动能。

记者张怡飒文 姜灏摄


作者:

北京西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