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胡同是宁静的,每到午后的院子里总是充满了闲散与祥和的生活气氛。老太太拿着蒲扇轻轻拍打着竹车中熟睡的小孙子,不时院子里传来树上麻雀一家的话语;葡萄架下的大青虫贪婪地吃着地上的一片葡萄叶;耳畔响起铿锵的叮当声,寻声望去那是哼着曲儿的老爷子手中转动的健身球。
要说这健身球,或许在这京城中可说是家喻户晓,谁要说没见过一两对儿健身球,可能决不能算得上是正儿八经的北京人了。
旧时练家物,今日寻常百姓家
要说这健身球的出处,或许还跟血腥的战场有点关系,它的祖宗应该说也是件武器,伴着出生入死的军人们驰骋于杀场之内。
相传秦国有名大将叫王起,他曾经用“投石超距”的方法来训练士兵们的臂力。这“投石”恐怕就是如今健身球的雏形了。作为投掷用的石头,为了便于携带,所以被磨成了球形。
战士们把石球带到战场之上,当两军肉搏之时,经常会出现刀枪缺少的现象,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手中的石球便有了用武之地。拿着石球向敌人砸去,照样会起到脑浆迸裂的杀伤效果。后来石球作为武器流落到民间,成为了练家子们的防身武器。可这圆圆的石球放在身上实在是不方便,只能随时拿在手中,用手指拨弄着石球,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健身效果。
健身球真正作为健身之用,应该说是在明清两代。明代时,健身球已经是相当普及了,并且由原来的石球演变为铸铁的铁球。人们手拿双球走在大街之上,一是为了防身,二是为了健身,玩球在当时已然成为了社会风气。
清代时,健身球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铸铁的实心球被改为钢制的空心球,球肚中又巧夺天工地加上音板,随着掌中之球的来回滚动,发出那浑厚悦耳的叮当之声。那时的钢球和现在老人们手中玩的健身球很是相似,练家子们为它加了个雅号“阴阳太极球”,百姓更是直截了当地叫它“公母球”。
现如今这健身球的种类可说是五花八门,铜的、铁的、钢的、还有各种珍贵石材及核桃的,这各式健身球在百姓的手中翻飞,既起到了健身的效果,又成为了文人雅士收藏的物件。
手中的核桃,健身的贵族
核桃作为健身球可谓历史悠久,而较其他健身球来说它的身价又高了很多,收藏价值更高于了其本身的健身作用,可说是健身球中的贵族。
核桃作为健身球而使用兴起于明朝,是石球向其他质地健身球发展的产物。到了清朝,已经盛行于世。当时玩核桃的,大多是八旗子弟之类的富贾人家。这玩核桃又分两种,文玩与雅玩,雅玩就更多了几许收藏的韵味,老北京有个词叫“玩意儿”,要是真能把核桃玩成“玩意儿”,那就得看功夫了。
玩核桃首先讲究的是质,也就是核桃本身的质量。质是决定这对核桃能否成为“玩意儿”的最基本条件。这质包括核桃的硬度、圆润、细腻以及是否成熟等等。如果一个质地不好的核桃,您就是玩上几十年,同样成不了气候。看来要想成为一件真正作“玩意儿”核桃的也是要有天性的。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就要看这核桃的形怎么样了。这跟人一样,长得漂亮条儿顺的女孩子谁都喜欢。对于核桃来说首先要看的是它的“底盘儿”,有一个规整的底盘儿是“盘儿”亮的前提。
人要有伴儿,核桃也得配对儿。配对成为了核桃价值的重中之重。两个核桃放在一起,互相比较,尽可能地一样。“四面为上品,六面为极品”这是行里人说这核桃相似的行话。
除此之外,每个核桃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纹路,一对好核桃,通过纹路和形状,传达给人的是一种意境,“意”在很大程度上就来自核桃本身了。
如果以上这两样标准都具备,核桃的个儿头就成为了另外一个标准。这点自不必多说,核桃个儿越大当然越好,同等质量的核桃放在一起,不分上下,再比的自然也就只能是个儿头了。于是乎人们便根据两个核桃在手中转动时,手掌张开的大小给核桃划定了标准,行话称为“大杖把儿、小杖把儿、正把位和小把位”。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气。这核桃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道理。有了以上的资质,能不能成气候,就得看主人调教的怎么样了。
一对好核桃,需要认真地把玩,行内话叫作“盘”,“盘”的方法不正确,好核桃也得给糟蹋了。
“盘”核桃讲究,两个核桃放在手中,不能出声,得慢慢盘。其实盘核桃本身,就是一种健身,一种意境的流露,一边玩一边对核桃进行清理。
一对好核桃经过主人数年的把玩,因为吸收了主人手中的汗液及油水,已然变色,并且拥有着一种特别的光泽。成了气候的核桃拿到市场之上,身价倍增,有的竟然超过了万元,这可真是雏鸡变凤凰的奇迹。
健身球,健气力
“无心玩球,有心练力”,这是人们玩健身球的决窍。因为健身球便于携带,人们到哪,手中拿着对球并不碍多大的事情。不管聊天喝茶,还是看书听音乐。看似无心的随意滚动,却让全身的劲道往球上使,无意间锻炼了身体,难怪玩球的老人们经常会说:“托靠腕力,攥靠掌力,滚靠指力”。
通过玩球,锻炼身体的同时,又锻炼了人的气力,所谓“力从气生,气随意行”就是这个道理。气与力两者是不可分的。人们在玩球的同时肌肉与神经直接反映到大脑的唯一信息就是健康,不断地转动,练出了深厚的精气神。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小小的健身球,不但在这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轨迹,它与人们的关系也更加密切。人因球而自乐,球又因人而有了灵气。为了写这篇文章,与西城的刘先生结了缘,从他那里,我又学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东西,按老北京的规矩,我尊称他“刘爷”。
刘爷六十挂零儿,在老北京的健身球玩家中可能不算很著名,但在这附近的胡同里,倒是小有名气。刘爷玩球,应该属于雅玩的那种,主要也都是核桃。
头一回跟刘爷侃山是在一条胡同里,看到他一边玩着手中的核桃,一边看着旁边的老人下棋,觉得很有意思,所以主动搭讪。
那天他手里拿的核桃,听他说叫“灯笼”,所以我们便从这核桃的种类说起了。
想玩核桃,必得认识核桃,您想呀,一对核桃放在你面前,你连这核桃该怎么叫都不知道,还能有后文吗?其实核桃在玩家中的分类也很多,最简便的就是以形来定名。比如“狮子头”、“虎头”就是从个头来说的,“公子帽”、“官帽”、“状元帽”又是从形状来分的。例如这样的还有“鸡心”、“桃心”、“罗汉头”、“大花”等等。这些分类又因纹路数疏密分成“密纹”、“粗纹”、“大纹”等小类。
听糊涂了吧?嘿嘿,说实在的,对于从来没接触过的人来说还真有点犯蒙。不过刘爷又给我吃了颗定心丸。据刘爷讲,虽然这核桃的分类很多,但真正的一对儿好核桃,除了看品种,更主要的还要看它本身的质形色意。您要是真能找到一对儿好核桃,很不容易,同一棵核桃树,出来的核桃都不一样。现在有些肤浅的玩家炒作,说什么什么地方,专出好核桃,出来的核桃只出口给老外玩儿,能赚“美子”。其实不然,一对好核桃的标准很多,都达到了,还有很多人为的因素。出口的确实有,但那也就只能蒙蒙老外了。
听刘爷这么一说,我心里倒有了些概念,后来刘爷又跟我侃了侃核桃的玩法,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盘”核桃。
玩核桃在早年间讲究,3年之内不能让别人上手。手不同,人气儿也不同,对核桃的影响也自然不同,这样会直接影响核桃的颜色。在玩核桃时,最忌讳“咬牙”核桃,也就是俩核桃在手里磨得咯咯响,这样不但对核桃有损坏,健身效果也远没有气定神闲地慢慢玩好。
玩完的核桃,可别瞎放,这样会把核桃原有的水分干掉,核桃很有可能会裂口,那样一来也就毁了。正确的方法是,用纸巾将核桃包好,放在密封的小盒子里,干燥的纸巾吸走了核桃上的污物,纹路很深的地方,可以先用牙签塞上小纸团。如果长时间不玩,最好再在外面包上一层塑料袋。
一个核桃从原有的雏形,经过长时间的把玩,变得越来越漂亮,这个过程只有玩者心中,才会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两个小球在掌中的转动,就像我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生活,表面平淡的生活却拥有着无限的生机与玄机。掌中的乾坤,百姓的生活,掌中那叮当作响的健身球成为了北京百姓生活中的美妙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