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8 15:24
聊起city walk(城市漫步),现在已然成了各行各业的时尚热点,貌似只要沾了这一时尚名词的光,任何城市文化符号都可百搭。不过称这样的形式是具有崭新或时尚的代名词,却不完全准确,其实老北京早已有了city walk的概念,而且还被编成了顺口溜:
平则门,拉大弓,前边就是朝天宫。
朝天宫,写大字,前边就是白塔寺。
白塔寺,挂红袍,前边就是马市桥。
马市桥,跳三跳,前边就是帝王庙。
帝王庙,绕葫芦,前边就是四牌楼。
四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底下卖估衣。
四牌楼南,四牌楼北,四牌楼旁边喝凉水……
这则顺口溜后面还有,包括护国寺之类都是值得一去的地方。恰恰这样的顺口溜还为大家梳理出了一条完整的city walk路线,这条路线从历史中走来,承载了不少北京城市发展的记忆,更见证了如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变迁。
平则门可溯至元大都
说起平则门,有人或许会犯迷糊,心说咱北京没这地名啊?其实这得把时间线往前倒推至元大都时期,当时平则门把守着京城以西的重要位置。到了明正统四年(1439年),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平则门得到了重修,其名字也依据《尚书》中“阜成兆民”之典故,改称阜成门。
谈起阜成门,大家并不陌生,现在还有阜成门这一地名。早年间,北京各城门不但承担着把守一城安危的重任,更有不同的特殊作用。例如朝阳门运粮、安定门走粪车,这阜成门则担负起了京西煤炭入京的要道作用。于是便有了“阜成梅花”的说法,据说在门洞上方有一石刻梅花,“梅”与“煤”同音,所以在这含蓄中突出了阜成门的地标作用。
1956年阜成门化为瓦砾,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古老的主人公踪影全无,但我们的city walk起点仍然可以选择此处。就在阜成门立交桥东北角,伴着车水马龙而建立起来的阜成门街心公园正是一处赏古寻味的佳处。街心公园顺着西二环沿线而建,仿佛一道屏障将车水马龙与另一侧的平房胡同隔开,就在这绿色掩映下,铜制的骆驼、古老的箩筐,还有那手拿烟袋歇脚的人形塑像,依然告诉人们这里曾经与煤和运煤发生的故事,尤其是那栩栩如生的塑像,逼真传神,让我们不禁想到了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
虽然这座二环路旁的街心公园整日守着喧闹,但漫步其中,却完全会将你彻底拉入北京的生活之味中。虽然曾经在附近火爆数十载的官园花鸟鱼虫市场不存在了,但念旧的京城老人仍旧喜欢在这里交流自家的爱鸟,画眉、百灵、黄雀、靛颏……这边正召开着“百鸟开会”,那边的小型音乐会正在上演,几位花白头发的老人自如操控手中的乐器,二胡、笛子、口琴、电吹管……走累了遛饿了丝毫没有问题,守着阜成门便是护国寺小吃分店,晒着太阳、喝着豆汁、品着小吃,看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流车流,这样的“下午茶”有点京味……
古今热地寻宫门
从阜成门沿阜内大街一路向东,好吃的还真不少,黑窑厂的糖油饼、杏园餐厅的小炖肉刀削面、快餐、西点、咖啡……时尚与传统交融,老味与新创杂糅,正是这样一种多元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追捧。要说最热的还得算宫门口,曾经的老胡同经过多年的摸索、积累和探索,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条网红胡同。有人会问,“宫门口”的地名从何而来?难道在内城之西还会有“宫”的存在。
没错,这里曾经有一座恢宏的宫殿,不过主人并非皇族贵胄。明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朱瞻基利用元代社稷坛旧址(即白塔寺北侧)开始兴建朝天宫。不久,白塔寺旁便耸立起了一组规模颇为宏大的建筑群落,其主体建筑有三清殿、通明殿等,另外还有普济、景德、崇真、文昌、玄应九座殿宇。东西两侧还建有具服殿,以备皇帝临幸。
虽然如今朝天宫的印记已经荡然无存,但通过如今“宫门口头条”“东廊下胡同”“西廊下胡同”等胡同的名称,仍然可以寻觅到几百年前的印记。巧合的是现在这些地方正是我们city walk的必经之地。从宫门口头条和宫门口西岔奔胡同深处走去,这古老的胡同宛若一棵老树焕发着青春魅力,光是不足600米的宫门口东西岔,就开了近50家店铺。漫步其中,闻着偶然从店铺中飘来的咖啡香气,虽然街区还是古色古香,但店中的创意产品却散发着无尽的时尚气息。
宫门口西岔与东岔如人字形一般,汇聚于一个中心点,也成为了两条胡同的旺地。几百年前的朝天宫同样是如此的热闹。
明朝历代皇帝朝拜道教三清时便在此地,这里还是百官在大朝会之前演习礼仪的场所。每年的元旦、冬至和万寿圣节(皇帝生日),百官均要在此习仪。所以,据说它的住持都是皇帝的亲信。成化十六年(1480年),明廷对朝天宫进行大修,整个宫观焕然一新。明宪宗还特意赋诗来描述朝天宫的壮美:“禁城西北名朝天,重檐巨栋三千间。”可想而知当时这里的人头攒动和恢宏气势。
顺口溜中的“朝天宫写大字”便与这人与店有关,据说清朝时朝天宫旧址上不单建起了不少民房,更有店铺扎堆,这也是如今“宫门口老商街”的最初雏形。其中一个叫天禄轩的茶馆里常年有先生帮人写家信、填对子,这就是“写大字”。
这样的文化气息延续至今,胡同中心位置的小广场中,不单是消夏聚会的所在地,更是创意集市、文化活动的举办热地,如果运气好正赶上街区举办主题活动,还可以领略不少演出和文化分享会。
沿着胡同一直往北,会在不经意间被立于街边的展示牌吸引,新老对比的照片不单讲述着宫门口的生活变化,更指导人们在最佳位置拍摄出古街与大白塔的靓照。曾经的古街,以它最真实的变化和包容,以及它最时尚的面孔,吸引着不同年龄层段、不同地域来客的脚步。
白塔寺伴幸福里
笔者也有拍摄白塔的“私藏宝地”。沿阜成门内大街从宫门口胡同口继续往东,在一座二层小楼与白塔寺的院墙中间有一条狭窄的夹道,从这里可以清楚且近距离地拍摄到白塔的优美身姿。
其实,“白塔寺挂红袍”说的便是如今同样“红火”的这座古老寺庙,因为这座寺庙是老北京历史中为数不多的喇嘛庙之一。古时候在重大节庆日,喇嘛们总会挂上红色的哈达,所以有了这句顺口溜。
昔日闹中取静的庙宇,成为如今京城的重要打卡地。除了恢宏的殿宇外,进入寺庙后大殿前的一对狮子值得一看。这对狮子与通常我们见到的石狮有所不同,虽然它们也是对视状,但其身姿却是伸展下弯。再看它们的面容,雄狮咧嘴状,母狮张嘴状,腮边的螺旋鬃毛颇具艺术气息。《中国石狮造型艺术》对这对石狮进行了记录:“大殿前元代石狮,北京东城区麒麟胡同出土,双狮为卧式,转首对望,毛发散披,脊背弯曲,两耳后抿,右面的玩球,左面的带小狮子,与左雄右雌的常规相反。”
绕过两重大殿,玉兰树下的塑像引人注目,这也是白塔寺中打卡拍照佳处,初春时节玉兰盛开,淡紫色的花瓣与身后的白塔非常协调,树下雕像人物是白塔的设计者——尼泊尔工匠阿尼哥。
公元1271年,忽必烈决定在元大都兴建一座象征“坐镇都邑,统御八方”的大佛塔,敕令以辽永安寺释迦舍利之塔原址兴建白塔,当时远道而来的阿尼哥根据窣堵坡式(古代佛教特有的建筑类型之一)佛塔式样,结合多个民族艺术形式,设计出覆钵式佛塔,这也成为中国内地此类佛塔的早期形制和蓝本。其后,又奉命以塔为中心,修建了占地约16万平方米的大圣寿万安寺,作为元朝百官习仪及译经的场所,这便是如今的白塔寺。
这座白塔高51.38米,砖石结构,通体白色,由塔基、塔身、相轮、华盖、塔刹组成,存身于整座寺庙最后一进院落的白塔塔基坐落于高台之上,被单独的围墙包围,形成了院中之院的格局,凸显神秘与庄重。漫步小院之中,绕塔而行,听塔铃声声,闻松语阵阵。
寺庙红色的围墙与旁边老北京特色胡同所组成的居民区之间便是白塔寺东夹道,这一巷子如今成为了摄影爱好者与游客们的打卡地。笔直的巷子、红色与青灰色的交融,远处是白色高大的白塔,让人们想到了一部与此地相关的电视剧《幸福里的故事》,这部电视剧的发生地就在这里。
这条city walk路线还可以继续向东延伸,虽然顺口溜中的“马市桥”与贩马的市场几乎被记忆遗忘,但临近的历代帝王庙则以皇家气派依然保留着帝王的印记,存世屈指可数的巨大“龙蚨”碑座值得一观。
除此之外,近旁的人民医院特色历史建筑足可感受到真真切切的民国风,再往东还有可以祈福迎祥的广济寺和肆意书香的新华书店,一些老字号饭庄谱写着舌尖上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