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房山区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深烙印在发展脉络之中,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广袤的房山大地上绘就了一幅生态与经济协同共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科技赋能,守护碧水清流
水资源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房山区深知其重要性,积极运用科技力量,全方位提升水环境治理能力,让曾经失去光彩的河流重现清澈,成为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全区6个国考、市考断面水质实现100%达标,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房山区搭建水环境数字化管理平台,将水环境监测数据、污染源信息等进行全面整合,实现水环境管理“一网统管”。通过这一平台,管理部门能够实时掌握水环境动态,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在具体监测手段上,房山区利用无人机、无人船和遥感技术,对重点水域展开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测。借助AI算法和大数据分析,不仅能够精准预测水质变化趋势,还能快速定位污染源。同时,构建“污染源—入河排口—地表水”三点一线的严密监管体系,布设39台自动在线水质监测设备,精准捕捉水质变化,快速锁定污染源并精准溯源,形成了“监测—分析—查找问题—提出对策”的完整治理体系。
在工业废水治理方面,房山区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如振动膜技术、循环活性污泥(CASS)工艺等,确保废水达标排放。此外,房山区还与河北省保定市生态环境局涿州市分局、涞水县分局携手,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通过联席会商,各方定期交流治水经验;实现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壁垒;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共同守护水资源的清澈与安全。
多措并举,捍卫“房山蓝”
守护蓝天白云,是房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核心目标。近年来,房山区致力于构建全面且精准的大气污染防治体系,让“房山蓝”成为常态。
依托监管、监测、监察“三监”联动机制及“区—镇—村”三级监测网络,房山区开展全域监测数据分析,针对重点街镇高值点位及时预警。下沉至街乡镇的执法队伍开展随检督查,发现问题迅速移送责任单位处理。在精细化治理上,房山区分级实施攻坚行动,针对移动源、固定源、扬尘源分别明确强化管控措施。
2024年,房山区生态环境局牵头,联合区住建委、区城市管理委开展全年的区级联合督查。按照“三单制”,即发现下发问题整改通知单,督改下发催办督办通知单,未改下发问责追责通知单;以及“四定期”,即日通报、月调度、季报告、年考核,确保问题查得严、整改督得紧、进度督得勤。
生物多样,彰显生态活力
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房山区的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这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直观体现。近日,十渡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首次捕捉到野生豹猫在岩壁间腾跃的珍贵画面。“这一画面充分表明十渡自然保护区乃至整个房山区的生物多样性正在稳步提升。”房山区生态环境局项云雪介绍,目前,房山区拥有1064种植物、305种野生脊椎动物,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3种。
房山区巧做“生态加法”,大力推行“矿山修复+产业导入”的综合治理模式,积极探索“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以百瑞谷景区、天天尚翔篮球小镇等成功典范为依托,精心培育出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两山”理念研学基地,吸引了众多游客与学生前来体验学习。这不仅促进了生态与产业的融合,也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
全民参与,共筑生态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房山区广泛宣传“两山”转化成果,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让“两山”转化的示范效应在全区开花。在环境日、生态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开展“六进”活动,大力普及生态知识,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如今,房山区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林木覆盖率达到71.26%,500米服务半径的公园绿地覆盖率超过92%。这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正是房山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注脚。从科技赋能的水生态治理,到精准施策的大气污染防治;从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到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房山区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生态治理举措,不仅种下了绿色的希望,更收获了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丰硕成果,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未来,房山区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让生态文明之花在房山大地绽放得更加绚烂,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