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9 13:43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老舍创作的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北平人民血与火斗争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问世80周年,同时还是根据《四世同堂》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录制完成40周年。
从冷遇到爆火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
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
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
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
1985年4月21日晚,北京电视制片厂(现名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录制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在北京电视台首播,小彩舞(骆玉笙)高亢激越的唱腔,风靡北京。长达二十八集的《四世同堂》是国内第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在此之前,还没有出现过超过二十集的电视连续剧。
老舍的原著小说《四世同堂》是在抗日战争尚未结束的1944年1月开始动笔的。1945年12月28日,老舍在一篇文章中记录了写作《四世同堂》的点滴情况:“我决定把《四世同堂》写下去。这部百万字的小说,即使在内容上没什么可取,我也必须把它写成,成为从事抗战文艺的一个较大的纪念品。”(《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
1946年上半年,《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上下两册由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在上海发行。下半年,第二部《偷生》也以上下两册的形式,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印行。1948年,第三部《饥荒》创作完成,全书总名称为《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作为老舍创作中篇幅最长、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品,自从问世以来的四十年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却长期受到冷遇。1956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刘绶松著)一方面肯定老舍对于北平社会生活的熟悉,又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保证了《四世同堂》这部作品在创造人物和表现时代生活上的一定程度的真实性,但同时指出“由于作者生活幅员与思想水平的限制,这部作品也同国统区其他许多小说一样,还不能本质地描写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黑暗的暴露多,光明的描绘少,因此,就不能不限制了作品的深刻反映历史现实与教育鼓舞读者的巨大功能。”
1961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英文原著由耶鲁大学出版,经夏志清重加估断作品的优劣,老舍的《四世同堂》“非但没有符合众望,反而可以说是一本大大的失败之作”。夏志清认为,“我们在读《惶惑》《偷生》和《饥荒》时,越来越为书中惩罚罪恶原则的机械运用,为那些汉奸和坏蛋们所遭遇的天外横祸或者暴毙等感到尴尬。这样一种幼稚的爱国心以及憎恨罪恶的表现,使小说读来毫无真实感。”(刘绍铭等译)。
刘绶松的文评,夹杂了当时意识形态的考虑,夏志清的说法,也不过是一家之言,但《四世同堂》问世后确实命运不佳,1949年后三十年没有再版,几乎不被人们所知。直到1979年,《四世同堂》再版,读这部小说的人才渐渐多了起来。1985年,由《四世同堂》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播出,被冷落的小说原著爆了“冷门”,变成了“热门”,新华书店里的《四世同堂》小说迅速脱销。
读八遍原著捧出优秀剧本
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是在一个只有三十多人、一台摄像机的小厂——北京电
视制片厂录制出来的,剧组从全国各地四十多个文艺单位借调职员三十多人、演员四十多人。导演组用了六七个月选择演员,邵华(饰演祁老太爷)来自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郑邦玉(饰演祁瑞宣)来自总政话剧团,李维康(饰演韵梅)来自中国京剧院,李婉芬(饰演大赤包)来自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吴尔扬(饰演陈野求)来自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郭艺文(饰演钱太太)来自珠江电影制片厂,辛静(饰演金三爷)来自郑州话剧团。
《四世同堂》改编执笔者和总导演林汝为反复看过八遍小说原著,用了半年时间拿出了改编剧本。林汝为说:“这部作品描写战争的角度是特别的,它没有正面写日本侵华战争的炮火,而是从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去反映。通过人们的思想及其转变过程对封建传统道德观念进行否定,有着极深的内涵。因此,我们在改编和导创时注意抓‘情’。比如小崔太太改嫁,常二爷进城挨打,天佑投水自尽等几场戏,都是人物心情复杂,很有感染力的戏。”
在北京市委和市政府的支持下,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用了十个月录制完成。这部献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的作品,在北京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相继播出后,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艺术的角度看,《四世同堂》的成功,给予我们的最主要的启示就是,现实主义仍然是我们文艺创作的光明大道,用严谨的现实主义手法,遵循民族的传统形式,去塑造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靠真实再现时代,环境真实,情节真实,表演真实。
老舍的小说《四世同堂》从一个独特的侧面——北平小羊圈胡同各户人家的各种人物在八年抗战时期的生活,真实、准确地反映了这段历史和当时的时代精神,这是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能够改编成功的基础。
不以苟安为和平
“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这是小说《四世同堂》开篇第一句话。一向守规矩,不招惹是非的祁老太爷把与世无争、“四世同堂”的平静生活小天地,视为自己理想的生活模式。卢沟桥的炮声一响,眼看着引以自傲的“四世同堂”的生活就快破碎了,他却以为只要把大门用缸堵起来,存足几个月的粮食,经过一个短暂的时间,就可以使生活重新回到原来的轨道。《四世同堂》通过以祁老太爷为代表的小羊圈胡同的那些善良的人们的描写,揭示了那些窒息我们民族精神的弱点与缺陷。
经过了“惶惑”与“偷生”,在“饥荒”中,在被迫害中,小羊圈胡同一切善良的人们,都在发扬民族正气中站起来了,都闪出民族灵魂的光辉:仲石、孟石、钱太太、常二爷、小崔、小文、小文太太、尤桐芳、天佑、孙七、李四大爷,这一连串人物的死,体现了他们的不屈精神。祁老太爷由最初的屈辱忍让,变得敢于用胸口对敌人的枪口,最后抱着饿死不吃混合面的妞妞要和日本人算账。
《四世同堂》生动地描写了小羊圈居民在敌人压迫面前,始终没有失掉他们自尊、自爱、自强的民族自信心。小说第二十七章钱默吟的这句话是很有代表性的:
乘着钱先生闭上了眼,瑞宣轻轻的走出来。在院中,他看见钱少奶奶在洗衣服。她已有了三个月的身孕。在孟石死去的时候,因为她的衣裳肥大,大家都没有看出她有“身子”。在最近,她的“怀”开始显露出来。金三爷在前些天,把这个喜信告诉了亲家。钱先生自从回到家来,没有笑过一次,只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笑了笑,而且说了句金三爷没听明白的话:“生个会打仗的孩子吧!”瑞宣也听见了这句话,在当时也没悟出什么道理来。今天,看见钱少奶奶,他又想起来那句话,而且完全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生个会打仗的孩子吧!”这句话是了解老舍这部作品的一把钥匙。“不再以隐忍苟安为和平,而应挺起腰板,以血肉之躯换取真正的和平。”这是《四世同堂》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温《四世同堂》,从中汲取到爱国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