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不但有杂剧,宫廷里的乐队也很了得
2025-04-10 10:3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一说元朝文化,首先想到的是杂剧,殊不知元朝的音乐也是很有成就的。从《元史·礼乐志》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窥见元代音乐之一斑。

在元代,每当有庆典、祭祀、迎送圣驾等活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中,总有一只数百人的乐队。他们使用的乐器种类之多令人惊叹,光琴就独弦、三弦五弦弦、九弦五有晋、树、雷、路、杖、札鼓和鼓数种,吹奏乐器有笛、管、笙、、篪、箫,还有来自西域的弹拨乐器火不思……

如果以为元朝的乐队演奏的乐曲都是蒙古族的或者是西域的,那就错了。元朝的宫廷乐队始自成吉思汗时代。最初的乐工和音乐是西夏朝的,但后来就不是了。公元1234年,元朝灭掉金朝统一了北方。1239年,孔子的第五十代孙孔元措来见元太宗窝阔台,建议收集散失的金朝礼乐档案、乐器以及演奏人员。窝阔台于是降旨:如有逃往各地的金朝礼乐旧人,可携带家眷赴东找孔元措。一年以后,孔元措在燕京找到了原在朝掌乐的许、掌礼王节以及九十二名乐工。孔元措将这些人带回曲阜,为元朝创作、排练登歌乐。十二年之后的1252年,宪宗皇帝蒙哥在青海湖东南的日月山行宫,召见了孔元措和他的乐队。五十余个乐工分别为皇帝演奏了钟、磬、笛、、埙等乐器,然后又进行了合奏。可以想见,蒙哥皇帝对乐队的演奏水平是满意的。因为四天之后,蒙哥在这支乐队的伴奏之下举行了祭祀昊天上帝的仪式。

世祖忽必烈在没有登上皇位时就开始关注这支乐队了。中统元年春天他即位之后,便派人将这支乐队召至燕京。七月,登上皇位的忽必烈在燕京举行了祭祀祖先的大礼。大礼在乐队演奏的新作雅乐中进行,参与演奏和祭祀的礼官共一百四十九人。

中统五年(1264),太常寺官员奏称:遵照陛下的旨意,歌、宫悬、乐舞都已完备,可以在各种祭祀庆典中演奏了,但是还没有名称。“自古帝王功成作,乐各有名”,黄帝的《咸池》《龙门》《大卷》,少昊的叫大渊》,虞舜的叫大韶》,夏禹的叫《大夏》……朝总名《大晟》,朝总名《大和》,“我()朝也应有一个总名”。忽必烈在太常寺员拟的名称中,选定了一个《大成。取以《尚书》“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乐记》“王者功成作乐”和《诗经“展也大成”之意。《大成乐》就这样诞生了。可见,元朝宫廷的乐曲,是在承辽、金、宋的宫廷乐曲的基础上形成的。当然,不排除其中有来自其他民族的元素,比如元旦庆典中奏的《利牙》之曲,从名称看似是外来的。

演奏大成乐的乐工,计有四百多人。使用的乐器有编钟、编磬、方响,各种规格的钟、磬、鼓、铎、、錞,还有笙、箫、籥、笛、、羌笛等等,各种琴就有二十七张、十二张。有些乐器只见著于文字,已经失传了。如竹字头下面一个“秦”,《康熙字典》中都没有这个字。《元史》中说这种乐器“制如筝而七,有,用竹之”——好像是扬琴?还有“水”:“,凡十有二,击以铁箸”。这种演奏方法当代也有。

有乐,焉无舞?在郊祀中,降神用《文》,终献用《武》。《文》又名《文器舞》,用一百三十人,手执籥、。籥是一种吹管乐器,跳舞时拿的籥是木制的,并不能吹响。翟,木柄,上插雉尾,下坠流苏。梅兰芳在京剧《西施》里创作的《羽舞》,其源头说不定就是从这儿来的。《武》又名《武器》,用一百四十四人,分别手执木制彩绘的干(盾牌)、戚(斧),和金、金等。在元旦迎新的仪式中,不仅有音乐,同时也有歌舞。舞者有男有女,穿着特制的服装,戴着不同的面具,分别扮演着孔雀明王、龙王、金甲神、夜叉的角色,在音乐的伴奏中载歌载舞——这使我们想到了藏传佛教中的“打鬼”。给皇帝庆寿和朝会、祭祀,又有专门的仪式、乐曲和舞蹈。

有乐队,当然有指挥。负责指挥的是“乐长”,手执“麾”来指挥乐队。“麾”是红色的,“以绛”,长七尺,“画升龙于上”。考虑到乐队有时要在凌晨光线昏暗的环境里演奏,于是专门配备了两名“乐正”负责掌灯。“以长竿绛罗笼其末,燃烛于中”,“夜暗,麾远难辨,以作乐,止乐”。小型的祭祀、庆典活动,指挥用“欢竹”——长二尺余,上系流苏香囊。

乐队里配备有乐师、运谱、协郎等专门人员。长、正是行政领导。乐师、运是业务教练,“以乐敎工人”。协律郎负责“和律吕,以合阴阳之声”。至于演奏水平,不好猜测,但也不可以低估。

可以这样说,元代的音乐不仅继承了前代的成就,又有了新的发展。


作者:

宗春启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