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营胡同,你有多久没去了?
2025-04-10 19:0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春日漫行胡同,别有一番韵味。

胡同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胡同内,步履悠闲、舒缓安逸。在群花绿树的掩映下,餐饮、文创、休闲、娱乐等各类小店独具特色,让人不自觉地放慢脚步,享受春日的慵懒时光。这样的五道营胡同,你多久没去了?

在很多人眼里,胡同最具烟火气,也最能体现人与城的联结。春光正好的日子,沿五道营胡同(以下简称五道营)徐徐而行,既可以感受到北京老城的市井气息,也可以体验到现代商业的青春活力。逛五道营,已从简单的吃吃喝喝,转变为文化消费和慢节奏的生活体验。特色消费街区品牌日益闪亮,传统与现代交织于此,碰撞出无限可能。

从市井胡同到文艺觉醒

发展有了新活力

每每提及五道营,居民王士和都会由衷感慨道:“变化太大了!”82岁高龄的他,已经在这条胡同里生活了78个年头。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交通便捷,是王士和对五道营的评价,也是许多市民游客对这里的第一印象。由北二环安定门立交桥斜岔口向东行走,五道营的标识赫然入眼。胡同内青砖墙上的浮雕,仿若向往来行人诉说着胡同的“前世”。

五道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这里被称为“武德卫营”,是驻军守卫京城的重要据点。清朝时期,武德卫营逐渐演变为居民区,并更名为“五道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居住、往来人口日益增多,五道营逐渐演变成为一条热闹繁华的街巷。在1965年的地名整顿中,五道营被正式命名为五道营胡同。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里都保留着浓厚的老北京风情。

流年似水,冲淡了过往的痕迹,关于这条胡同的逸闻趣事,更多地留存于老街坊们的记忆之中。67岁的曾志平出生在临近五道营胡同西口的98号院,儿时经常听老一辈人说起胡同的历史。“过去,五道营一带便是出入城门的必经之地。到了夜间城门关闭,大伙儿就近找地方休息。我们这98号院,过去便是大伙儿吃饭、住宿、停放马车和存放货物的地方。”记忆的闸门一经打开,往事如滔滔江水般涌来。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胡同商业的兴起,五道营因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胡同风貌保持良好、环境条件舒适宜人,吸引了不少创业者特别是文艺青年在此落户开店,逐步发展成为一条集餐饮、文创、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区。

胡同是北京老城的肌理和底色,是最能体现北京传统文化特色的符号之一。近年来,首都的城市治理逐步深入到背街小巷,如何让五道营在治理中留住风貌、守住乡愁、保持特色?

“北京知名的胡同有很多,但是五道营却一直保持着属于自己的调性。”清华同衡城市更新设计研究所主任工程师、安定门街道责任规划师谭涛说。为了保持这份调性,在前期已完成的胡同标识设计、街巷道路修缮、沿街立面整治、通行不停车等整治提升成果基础上,五道营胡同街区更新以“小规模、渐进式”的方式开展,具体内容包括街巷环境整治、低洼院落改造、通讯线缆梳理、架空线入地改造,以及增补花钵、座椅、果皮箱等城市家具,施划非机动车停放区域等,同时抓好公共管理服务,引导商户、居民等多方参与,共同打造整洁有序的街区环境。

昔日的古朴胡同,经过精心的规划与改造,已转变为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商业的特色消费街区。漫步于此,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也能感受到时尚的脉搏。五道营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散发着时尚的魅力,以独特的风貌向来此的人们吟吟低语,诉说着发生在这里的每一个故事。

从文化地标到特色街区

消费有了新场景

在北京众多的胡同中,五道营被誉为“最文艺”的一条,不仅在于悠久的历史沿革、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在于胡同内现有的86家店铺中,大部分属于时尚风情、文化创意类型,文创产业集聚形成了胡同的独特气质。在这里,店主们不再只满足于售卖商品,而是请消费者沉浸于胡同深处,在互动之中体会鲜活的胡同气息、北京文化。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程頔对胡同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于是将自己的纳喜手作工坊开在了五道营。纳喜注重将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创新性和时尚感的手工艺品,同时为顾客提供丰富的手工制作体验项目,如传统手工编绳,非遗大漆、宋锦等饰品制作等,深受市民游客特别是外国友人欢迎。

纳喜手作工坊内,饱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手工艺品深受外国游客喜爱。

许多消费者都会被店铺左手边柜台上的发卡、耳饰等饰品吸引,询问之下得知,这些饰品均是由辖区的残障人士制作的。程頔告诉记者,纳喜与安定门街道残联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辖区残障人士提供手工制作培训课程并开展就业帮扶,既帮助残障人士拥有一技之长,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又履行了社会责任,同时也将非遗文化带到了更多人的身边。

纳喜手作工坊与安定门街道残联合作,由辖区残障人士制作宋锦饰品。

咖啡馆堪称特色消费街区的“标配”。而在五道营,咖啡馆告别了千篇一律的“网红风格”,每一家都透露出独特的品位。

在五道营胡同59号,福顶咖啡正向顾客发出盛情邀请:“人,要常去没有天花板的地方。所以欢迎多来我的‘顶’,哪怕只是晒晒太阳!”沿着木质旋转楼梯登上露台,手执一杯以树番茄、罗勒、紫苏、桃子为原材料的“好事翻番”“一叶知春”“紫定能行”时令饮品,植物的香气扑鼻而来。春日鲜味唤醒味蕾、时令风物跃然舌尖,激活了生活仪式感。

登上福顶咖啡露台,胡同风貌一览无余。

市民游客热衷于来胡同体验古朴又潮流的生活方式,店主们也持续将新的生活方式融入经营之中,各类特色店铺在胡同里蓬勃生长。

食得一人心,暖得一人情。五道营胡同24号汤厨饭堂,虽门脸不大,却终日顾客盈门。店内,阳光透过落地窗铺满地面,鲜花绿植环绕周围,营造出温馨雅致的就餐环境。这里由王颖、张晓冰两位“妈妈”共同经营,二人始终保持着“妈妈”的初心,坚持菜品新鲜、少油少盐。“让更多的人能安心舒服地吃一顿饭是汤厨最大的荣幸。”王颖说。在五道营胡同经营10年来,汤厨饭堂不仅以“妈妈”的味道陪伴着众多老客户,也通过不断研发出新的菜品“俘获”着年轻消费者的心。

汤厨饭堂内,员工精心打理绿植,为消费者营造温馨雅致的就餐环境。

当历史与文化相融、古朴与潮流相遇,逛、吃、玩的“一条龙”玩法成为了市民游客,特别是青年群体休闲娱乐的“优选项”。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五道营胡同客流量超过万人。到五道营体验消费“慢时光”,已然成为众多年轻人的消费新选择。

从商居混合到共建共融

治理有了新范式

逛吃逛玩逛不够,如何将五道营这一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气息的胡同“带回家”?不妨来雍和画馆寻找答案。

店主刘鑫源当年以全国第一的专业成绩考入清华美院。2022年夏天,刘鑫源以“让老百姓买得起好画”为理念,在五道营胡同26号开起了雍和画馆,并耗时两个月踏遍胡同,用画笔勾勒出一家家店铺当时的样子。随后,他在画馆举办《五道营胡同写生画作品展》,不少店主前来欣赏、连连称赞。

走进画馆,一张张写生画铺满墙壁,仿佛带着市民游客再一次游览胡同。由刘鑫源设计制作的原创冰箱贴,更是将胡同风情凝聚在方寸之间。“我希望继续通过艺术这个媒介,抒发对胡同里人事物的情感,把我眼中的胡同画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胡同、了解五道营。”刘鑫源说。

雍和画馆内,以五道营为元素的原创冰箱贴深受市民游客欢迎。

潜心创作之余,刘鑫源还积极参与地区建设。安定门街道创新打造“甜葡萄”党建引领互联网+社会基层治理品牌,雍和画馆成为最早一批“甜葡萄友好商户”。自此,刘鑫源经常发挥优势,与青少年分享绘画技巧、为快递外卖小哥提供暖心服务等。今年,安定门街道推出“甜葡萄时间银行”项目,雍和画馆再次成为志愿商家回馈辖区,助力辖区公益事业发展。

特色商业街区作为消费场景重要维度,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安定门这一老北京平房胡同聚集区,五道营特有的商业资源,无疑成为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有效支撑,为周边居民带来实打实的民生红利。

由安定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与五道营胡同内的北京京兆尹餐饮文化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暖蜂·热乎饭”项目,自2024年发起以来,已累计为辖区内外卖、快递小哥免费提供近9000份午餐。

历经600余年,五道营见证了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也保存着最浓厚的人情味儿和最家常的烟火气。古朴深沉的老北京风貌和潮流新式的现代气息,都在这里慢慢铺陈开来。为做好商居共融,区街相关部门持续开展一系列综合整治与业态提升工作,有效改善了胡同的整体环境。五道营社区主动靠前服务,通过建立“一店一策”帮扶机制,为商户协调解决施工、停车等多项实际难题。在旅游旺季,社区专门组建了由20余名志愿者组成的“商户服务先锋队”,每日轮班协助疏导客流、维护环境秩序。

外国游客在五道营胡同拍照打卡。

“从‘单向管理’到‘双向奔赴’,这既是治理理念的转变,更是服务效能的提升。”五道营社区党委书记孙剑波表示,通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既让商户在胡同里扎根生长,更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家门口”的温暖服务,使这条历史胡同的烟火气更具温情。“商户服务居民、居民支持商户”的暖心故事,不仅为城市基层治理写下温暖注脚,更诠释着新时代党建引领下共建共治共享的深刻内涵。

策划:郭佳 郑娜娜 洪珊 乔斐 李帅 张博 黄明健

文字:李滢

图片:李滢 汤厨饭堂

部分图片来源于往期


作者:

北京东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