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0 21:14
四月正是踏青游玩的时节,位于昌平区的明十三陵,因为优美的风景以及厚重的历史,成为绝好的去处。前段时间,永陵和思陵向公众开放,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探访选择。
明十三陵中,永陵是比较有特色的一座陵寝。永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陵寝。历史上,这位皇帝曾对北京城的城市改造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增筑北京城外城,兴建圜丘坛、方泽坛、朝日坛、夕月坛,改建太庙等,而他的陵寝也是充满了神秘感。
总面积远超长陵
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嘉靖帝的原配皇后陈氏崩逝。这位皇后去世的原因颇为离奇。此前,嘉靖帝与皇后同坐,张顺妃和文恭妃向帝后献茶,结果皇帝被顺妃的美貌吸引,便在接过茶杯后,多看了顺妃的手几眼,没想到惹得皇后醋意大发,当场放下茶杯扬长而去,这一举动引起嘉靖帝的震怒。不知他最后以怎样的方式将怒火发泄到皇后身上,总之怀有身孕的陈皇后竟因为“惊悸”而堕胎,不久便去世了。
为已故皇后选一处陵址便成了皇室接下来的一个重要任务,由于陈皇后给皇帝留下了极为不好的印象,嘉靖帝给了她一个特别不正式的谥号:悼灵。按照洪武、永乐年间的旧制,皇后先于皇帝崩逝,要兴建陵寝以安葬皇后,并正式赋予陵寝名称,这座陵寝也是皇帝的陵寝。孝陵、长陵都是在太祖和成祖的皇后崩逝后兴建并命名的。
然而嘉靖帝显然并没有要遵从祖制的意思,他将陈皇后陵寝的地址,定在了宪宗宠妃万贵妃墓西侧的袄儿峪,并一改以往陵名的命名方式,将其陵寝称为“悼灵皇后陵”,直接用了皇后的谥号。嘉靖帝驾崩后,陈皇后棺椁被隆庆皇帝迁到了永陵,“悼灵皇后陵”也降格成为妃子墓,先后入葬了嘉靖帝的三位妃子。此处后被称为“悼陵”。
当年作为悼灵皇后陵附属建筑的神宫监保存了下来,简称悼陵监。如今的悼陵村正是因此而得名。虽然后世这里已经不是皇后的陵寝,但却保留了原有的规制,也是北京一带唯一遗存下来的明代皇后陵的实例。
当时,为皇后选择陵址的一位关键人物叫骆用卿,这位籍贯浙江的风水术士和嘉靖帝的宠臣、大学士张璁是同乡。据说当年张璁考中举人后,考了七次,都没有考中进士。张璁怀疑是不是自己家的祖坟风水不好,便邀请骆用卿来相看。没想到骆用卿看了之后大吃一惊,说:“此地十年当出宰辅”。不过他看了看身旁已经47岁的张璁,颇有些感慨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可惜您这岁数大了点,我这话也就是一说,要是应验不了您多担待。”
张璁也没把骆用卿的话当回事,但命运就是这么巧合,第二年,他第八次去参加考试,结果一举高中。后来,张璁更是因为在“大礼议”中上疏要求尊崇嘉靖帝生父兴献王而成为嘉靖帝的宠臣。嘉靖帝派下来为皇后选择陵址的任务后,张璁便毫不犹豫地推荐了骆用卿。
骆用卿除了为皇后选陵址外,还接到了皇帝的一个秘密任务,即为嘉靖帝选择吉地来营建皇帝自己的皇陵。经过反复勘察,骆用卿选择了十八道岭和橡子岭两处,并绘制了图纸供皇帝御览。但由于嘉靖皇帝忙于“大礼议”以及北京郊坛的兴建,暂时将兴建陵寝这件事情搁置在一旁了。
嘉靖十五年(1536年),在基本完成了太庙改扩建工程后,嘉靖帝终于有暇顾及陵寝工程了。这年的三月,他在祭拜了长陵、献陵和景陵之后,率领群臣先后前往十八道岭和橡子岭查勘,结果大家公认十八道岭的风水最佳。四月二十二日申时,陵寝兴工,两天后,十八道岭被更名为阳翠岭。
陵寝的主体建筑,按照嘉靖皇帝的谕旨“陵寝之制,量仿长陵之规”,即参考十三陵祖陵永乐皇帝的长陵而建,由此可见永陵的规模。但相比较于长陵而言,永陵还多了一道外罗城,因此若从陵宫建筑总占地面积而言,嘉靖帝的陵寝规模超越了长陵。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嘉靖帝的第三任皇后方氏崩逝,次年五月,方皇后入葬陵寝。在三个月前,这座规模宏大的陵寝被嘉靖帝正式命名为永陵。
陵宫外首设外罗城
如今前往永陵有两条主要的路径。其一是从十三陵的大红门出发,沿着昌赤路,即十三陵总神路一路向北,过了七孔桥以后,从水库东路转向东,拐入环陵路后不久转向东北,便能抵达永陵的神功圣德碑。或者从延寿镇政务服务中心南侧的延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发,向东进入环陵路,一路向前,途经两个弯道后,也可以到达永陵的神功圣德碑。
神功圣德碑碑亭早已无存,只有一块无字石碑竖立在赑屃的背上。无字碑的形制也是源于嘉靖帝。明代长陵之后的六座陵寝,起初都没有碑亭的设置。嘉靖帝为了在自己的陵寝前竖立起一块石碑,便为此前的六座陵寝都添设了神功圣德碑碑亭。但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提出,圣德碑上的碑文必须由后世的帝王亲笔撰写。嘉靖帝可不想把这么多篇碑文的写作任务全都揽到自己名下。于是,他就立了一块无字碑。陵前竖立无字碑,也就成了永陵以及后世陵寝的制度。
无字碑向北,两侧遍植果树,中间还残留着原有的御路遗址。沿着御路遗址向前,会看到一座开有三座券门的单檐歇山顶大门。很多人以为它就是永陵的陵门,其实不是。永陵陵门早已不存,其遗址也掩映在果树之间。如今的这座门是另一座门:重门。
这与永陵的设计有关。嘉靖时,永陵设计建造了一圈外罗城,即陵宫的外围再修一道城墙。这也是永陵的首创。
关于这座外罗城的设置,清代的学者梁份在《帝陵图说》中有过这样一个说法:嘉靖帝在陵寝主体建筑即将完工之时登上了阳翠岭,一边俯瞰着壮丽的陵寝建筑,一边询问站在一旁的工部官员:“朕的陵寝工程是不是就快竣工了?”工部官员马上接着皇帝的话茬说:“在陵寝主体建筑外,还有一圈外罗城没有修造。”从此,永陵便多了这一道外罗城。这个说法并不见于其他史料,有可能是梁份打听到的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官方文献中对于外罗城功能的说法,是用来安葬嘉靖帝的妃嫔的。
嘉靖帝最初想要在永陵外罗城中设置两条南北向的“永巷”,即类似于紫禁城里东西六宫之间南北向的通道,永巷两侧,则是诸嫔妃各自的墓葬。最终他放弃了这个想法,故而永陵和继承了永陵制度的定陵,外罗城里的建筑比较少。永陵外罗城只残存部分遗址,从延寿镇到永陵村的途中,可以在路东看得比较清楚。
永陵的陵门为整个外罗城的门,重门则是进入外罗城后的第一座门,它和祾恩门围合成了第一进院落。长陵的这个院内设置有神厨神库以及碑亭,但永陵则将这三组建筑都挪到了院外。
步入祾恩门,就来到了祾恩殿院落。永陵的祾恩殿是一座面阔七间的重檐楠木大殿,略逊于长陵的九间,但在其他帝陵中,永陵的祾恩殿也算得上是翘楚。明十三陵中“祾恩殿”这个称呼,正是始自嘉靖。他将原名为“享殿”的建筑更名为祾恩殿,其意思为“祭祀而得到福气”。此后明代帝王陵的主殿,均以祾恩殿来命名,而且永陵之前的各陵享殿,也被嘉靖帝更名为祾恩殿。清代陵寝的主殿名为“隆恩殿”,也是对明代的继承。
清代,永陵的祾恩殿还被“拆大改小”。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帝开始对十三陵进行大修,永陵的祾恩殿,变成了面阔仅有五间且形制为单檐歇山顶的殿宇。
清代梁份所撰写的《帝陵图说》中所载,永陵的祾恩殿,重檐七间,两座配殿,单檐九间,均保存完好。《帝陵图说》成书于清代康熙年间,距离乾隆五十年尚不足百年,这期间永陵应无较大损毁。但就是在乾隆五十年的维修过程中,这座大殿被拆改。大殿拆下来的楠木,当时的说法是填补了其余陵寝的修建,但并没有相关记载,楠木的最终去向,一直是个谜。
永陵的祾恩门和祾恩殿今已无存,只能从现存的一些老照片中看到清代改建后的建筑风貌。
方城明楼为砖石结构
祾恩殿后,便来到了方城明楼院落。与前面七座陵寝不同的是,永陵没有在祾恩殿后面建造内红门,用于区分前后院落。该制度源于长陵,景、裕、茂、泰、康五陵继承,献陵及其之后的五座帝陵则以三座琉璃花门替代了内红门。永陵则是直接从祾恩殿两侧延伸出去一段红墙,墙上开有随墙式琉璃门。
方城明楼院落,其主要建筑包括两柱牌楼门、石五供以及方城明楼。永陵的方城明楼较前代亦有很大变革,首先是方城下不再开设券洞,城台的两侧设置有马道,以供巡逻的士兵登城。
永陵现存建筑中最值得瞩目的便是明楼,这是一座纯砖石结构的建筑。甚至于其他陵寝的明楼中常见的斗拱和椽子,在永陵都以砖石来替换。就连书有“永陵”二字的匾额,都是一整块石料做成的。因此永陵的明楼自兴建之日起至今,基本上完好如初。不过也正是由于明楼采用了纯砖石结构,楼下的方城也才采用了不开券洞的方式,否则方城可能会面临着被明楼压垮的威胁。
永陵的另一处砖石结构建筑,藏身于宝城的封土下,即地下玄宫。这座地下宫殿虽然到目前并未开启,但通过定陵玄宫可以一窥其大概结构。定陵地宫的中路建筑,分为前、中、后三室。中室又开有两条通往左右两座配室的甬道,前室东南、左右配室西北侧还各有一道隧道券门,故而地宫的整体布局有“五室三隧”的说法。定陵地宫承袭了永陵地宫的做法,故而永陵地宫的大致布局当是如此。而在永、定二陵中间的昭陵,也有可能是同样的布局。
几年前,笔者曾有幸在皇史宬大修完成后入内参观,在看完皇史宬大殿的内部结构之后,突然想到,皇史宬很有可能是嘉靖皇帝为修筑陵寝地宫所做的实验版本。因为无论从整体造型,还是建筑用材,甚至大殿内部结构,皇史宬的正殿都和如今我们能够见到的定陵地宫后室基本一致。皇史宬的正殿与永陵明楼、地宫均为纯砖石结构,且地宫屋顶以琉璃瓦覆盖,完全就是一座地下版皇史宬。皇史宬始建于嘉靖十三年,比永陵兴工早两年,建造皇史宬可以为永陵提供各种建筑数据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