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课间向孩子卖酒?小卖部岂能翻过禁酒令“围栏”
北京晚报 | 记者 李松林

2025-04-13 13:13 语音播报

锐评

竟有人给中学生“送酒上门”?据法治进行时报道,近日,有群众举报海淀某学校周边超市向未成年人售酒。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调查发现,一名初中生购买两瓶啤酒,由超市员工隔着围栏递给学生。据报道,到了课间休息时段,常有学生在围栏边购买零食和饮料。目前,超市销售人员已被立案调查。

小超市销售人员“送酒上门”。  据报道截图

杜绝烟酒等有害物品侵害未成年人,既是现代医学的常识,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识。超市为了赚几个小钱,明知对方是初中生,不仅不加拒绝,还提供“送酒上门”服务,足见利欲熏心,社会责任失守。隔着围栏向中学生卖酒令人气愤,“一买一送”背后的交易链条更值得警惕。从报道画面来看,买酒送酒很难说是第一次交易。销售人员隔着学校围栏、大摇大摆把啤酒塞给学生;学生一手交钱一手便将啤酒装入裤兜。如此娴熟伪装、“配合”流畅的过程,留下多个问号——该校有没有其他初中生买酒、买酒交易链存在多长时间、商家还有没有其他违规售卖……有赖后续调查,一一给出答案。

学校围栏不是买卖啤酒可钻的空子,法律“围栏”断不能轻易突破。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烟、酒、彩票销售网点。《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也规定,在学校、幼儿园周边一定范围内不得设置酒、彩票销售网点。2024年5月,北京市商务局等部门印发的《学校、幼儿园周边售酒网点设置规定》提出,在学校、幼儿园周边100米范围内不再增设售酒网点……也就是说,不得向未成年人卖酒,不是距离学校多近或者多远的选择题,而是压根儿就不能的标准答案。

既有明确的禁烟禁酒令,超市、小卖部经营者为何顶风作案?无非是有利可图。一旦唯利是图,便会心怀侥幸。或许有的经营者以为,向学生卖点烟酒,“方便”了学生且不可能被学生举报,更不至于造成多大的社会危害。殊不知,再小的经营行为,都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红线;再少的利润,都应当包含社会道德责任。换位思考,如果是自己的孩子,难道会到校园给其送酒?当然,初中生买酒喝酒,也暴露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漏洞。学校和家庭应当趁此反思,强化对孩子的教育引导。

不向未成年人卖烟酒,是红线,更是底线。超市为了仨瓜俩枣,丢了道义责任,必然要受到处罚。多年来,校园周边小卖部乱象不止,但愿能够引起各方重视,共同守护好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安全区”。禁烟禁酒令的“围栏”扎实了,隔着校园围栏卖烟卖酒的手也就伸不进来了。


编辑:李松林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