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变得尤为重要。胰腺癌因其高恶性程度被称为“癌中之王”,但通过科学的筛查方法,可以在早期发现病变,从而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了解胰腺癌的高危因素及早筛方法,我们以对话形式进行科普,由经验丰富的邓医生为一位中年男性患者详细讲解如何识别胰腺癌高危人群,以及相应的影像学筛查手段。
患者:邓医生,您好。我最近听闻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非常担心自己会不会也有患病的风险。您能给我讲讲哪些人属于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吗?
邓医生:您好!确实,胰腺癌是一种极为危险且恶性程度高的肿瘤。首先,如果你有胰腺癌家族史,特别是直系亲属中有多个患有胰腺癌的成员,那么你属于高危人群之一。另外,携带某些癌症易感基因突变的人群,如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突变者、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基因(APC)突变者和Peutz-Jeghers综合征等患者也需特别注意。新发或突然加重的糖尿病、慢性胰腺炎以及胰腺囊性肿瘤也是重要的风险因素,这些患者患胰腺癌的风险较一般人高3~13倍。
患者:邓医生,如果我已经确定属于高危人群,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早期筛查呢?
邓医生:对于胰腺癌高危人群,我们通常建议在40至50岁之间开始进行一年一度的早期筛查,或者比家族里最年轻的胰腺癌患者发病时间提前十年开始筛查。
患者:邓医生,请问高危人群应该选择哪种检查手段来定期筛查呢?
邓医生:目前,针对胰腺癌高危人群的影像学筛查手段主要包括超声内镜、增强CT和磁共振成像(MRI)。其中,超声内镜对小于2厘米的小病灶特别敏感,但它是侵入性的检查,使用镇静药物辅助完成,可能不太适合所有人。增强CT虽然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快速检查的优势,但由于存在辐射风险,并不适合作为长期随访的方法。
患者:听起来MRI是个不错的选择,它有哪些优势呢?
邓医生:没错,MRI是一种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非常适合需要长期随访的患者。结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技术,无需注射对比剂就能清晰展现胰胆管系统及大多数微小的胰腺病变情况,在检测胰管扩张和小囊性病变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不过,传统的MRI存在扫描时间较长的问题。
患者:那有没有什么改进措施可以缩短扫描时间呢?
邓医生:我们中心采用了一系列优化策略,比如精简扫描序列、针对胰腺的小视野薄层扫描、深度学习和压缩感知重建等技术。同时,还会根据患者的胰管宽度和屏气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扫描方案。这些措施不仅显著缩短了扫描时间,还增强了对肝脏、胰腺等上腹部器官小病灶的检测能力。这些方法有望实现对大规模胰腺癌高危人群的快速且精确的磁共振检查,有助于建立针对这一高风险群体的标准化影像随访筛查流程,从而推动胰腺癌诊断关口前移。
患者:明白了,谢谢邓医生。那除了影像学检查外,还需要做其他检查吗?
邓医生:当然,影像学筛查并不是万能的,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可能存在。因此,我们还会结合血液肿瘤标志物(如CA19-9)、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临床症状综合判断。早发现、早治疗对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如果你有任何疑问或担忧,随时可以来找我商量。
患者:好的,谢谢邓医生!
本文作者:邓文祎 成思航 薛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