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4 07:26
《十三邀Ⅱ:行动即答案》 许知远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铸刻文化
锺叔河(左)和许知远
2024年冬天,我们把作家许知远的一档访谈节目“十三邀”做成了书——《十三邀II:行动即答案》(共5册)。
有人说它是国内目前最好的访谈节目,是不是最好不敢说,但它的采访深度和广度一定是无可复制的。从2016年至今,“十三邀”已经持续八年,采访过众多重要学者,比如许倬云、钱理群、傅高义、王赓武、陈嘉映……也采访过许多商业领袖、艺术家、流行文化偶像,比如俞敏洪、张晓刚、费翔,还有那些不曾获得巨大名声但值得被看到的人,比如黄灯、陈年喜、蔡皋……
可以说,它是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对话。
这套新书《十三邀II:行动即答案》中的采访发生在2020年到2023年初,一段特殊时期。整理资料时,看到“十三邀”一位工作人员和许知远有这样一段对话——
工作人员:“我们想表达这样一个主题,如何从眼下的生活中找到自我拯救的方式,因为目前大家都处在一个比较消极或者黯淡的情绪里。”
许知远:“我觉得我们得发现真正的自我,你想蔡皋老师或者锺叔河老师,他们做的事情在最初都是很没有人关注的,他们真正热爱的事物,是很微小的、很边缘的,是很多年之后我们才突然关注。但这个过程中他们是有乐趣的,不仅有信念或者希望,而且是巨大的乐趣,才能支撑到现在。我们要找到自己的这个乐趣。”
这给我们编辑团队以启发,在构想整套书时,分册、内容的编排、书名、设计上都希望传递出这样的态度:去行动,去做一点具体的事情,在具体的事情里找到自己的乐趣和信心。
做《十三邀》这套书其实也在很多个时刻带给我乐趣和信心。
那时我刚回编辑行业不久。离开这个行业时我很焦虑,因为不想经常面对这样的结果:花了很多心思做的书,市场反应惨淡,自觉愧对作者和公司。但离开两年,发现自己还是最喜欢做编辑,又回来了。编到何怀宏老师那一篇时,看到一段话:
“‘终于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做了,就按照自己的心愿慢慢地做过去,坚持地做过去。比如说我从来不熬夜,从来没有拼命做某件事情,但是坚持地做某件事情,到时候收获也还可观’。他是在说读书和翻译的事——在众声喧哗的年代,他翻译了《正义论》《沉思录》《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
其实做编辑,或者做任何事情,大概都是如此的。
慢慢地、坚持地做下去。
“十三邀”这档节目也正是靠这样的耐心赢得了口碑。
每一期节目开拍前,“十三邀”团队都会先采访许知远,为什么要做这个人物。许知远对人的捕捉很敏锐,捕捉到的点通常很特别,这对人物采访来说是决定性的。
比如采访傅高义,一般我们很容易被他的成就折服,而许知远好奇的是:傅高义并不是本杰明·史华兹那样的天才型选手,但是他对历史潮流的把握非常准确,这是怎么发生的?
再比如王赓武,他不是一个书房里的写作者,而是真正参与到历史的建构之中,也就是马来西亚的建国之中。不过许知远的采访显然不满足于个人回忆,他更感兴趣的是海外华人这个群体。他们怎么在历史的变动之中创造自己的身份认同?于是除了王赓武,我们在书里还可以看到马来西亚作家黎紫书的采访,更年轻的90后新加坡“东北”移民的采访。这三篇采访加在一起勾勒出了三代海外华人的心理变迁。就像许知远在采访里说的,这群人就像没有脚的鸟在飞,真正的根不是他们足下的土地,而是翅膀。
他们是被行动和对未来的渴望所塑造的,而不是被过去所俘虏。
这篇采访稿的结尾停留在赓武先生转身离去的背影——九十多岁的他自己用grab打车,多么酷。许知远惊叹:那个瞬间你知道,真正的核心是什么吗?凡是能够依赖自己的,绝不依赖他人。
这些人物的精神内核,是我们在编辑这套访谈录时着力想要去呈现的。
说到这里,可以着重介绍其中的一册《站在历史的远处》。这本书中,许知远对谈了六位老先生:傅高义、王赓武、锺叔河、钱理群、葛兆光、何怀宏。
他们谈到了很多重要问题,傅高义谈中美关系,王赓武谈文化与文明,钱理群谈国民性问题、后疫情时代,葛兆光谈中日结构性差异,何怀宏谈人工智能等等。但是除了这些见解,最使人惊叹的是这几位老先生的能量。比如钱老,连着采访两天,他的思考和输出如此密集。他也真是一个高度自觉的人,84岁高龄仍坚持写作,每天两千字。他自觉自己的历史责任,同时也自觉自己没有办法完成使命。
今天我们很少有人觉得自己有什么使命了,这个词显得不合时宜,不过你看到八十多岁的钱老,谈论对年轻人的批评和寄望,乃至对自己的审视——当他说出“我注定只能是个中间物”时,你可以体会到他的隐痛,这让“使命”这个词变得真实。
采访最后一部分尤让人动容。一直谈论大问题的钱老,在养老院闲逛,说起对老年生活的感悟。许知远偷山楂给他吃,他们坐在长椅上望天发呆。
钱老说,他一辈子都在紧张地战斗,现在才开始学会享受日常。
这一卷里的每一个人都走过那么长的历史,我们现在谈的什么长期主义思维,他们早就实践过了,若不是有那种对生命的耐心,又怎么能活过那些苦难呢?也许读这套书,最后记住的倒不是他们说过什么要紧的话,而是他们的个性、风骨,那些激荡人心的品质和生命力。
许知远在自序里说,做这些采访内化成了他的一部分。我们也期待,这种韧性、这些品质能够鼓舞到更多读者。
(作者为图书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