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春,位于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翠湖科技园核心地带的北京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园(一期)已进入收尾阶段。作为北京市“3个100”重点工程及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载体,这座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的智慧园区,正以“开放算力+垂直生态”“绿色低碳+智慧场景”模式,重塑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格局。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里不仅是技术的试验场,更是未来产业的孵化器。我们希望通过资源集聚与生态共建,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树立‘中国标杆’。”
精准功能分区打造特色产业生态
记者漫步在园区看到,1号楼是独栋科研楼,主要功能为算力中心,用于支撑人工智能算力云平台建设,建筑相对独立,避免对办公、科研区域的干扰。“项目投入使用后,这里的算力就像‘电力网络’一样,企业按需取用,既能避免资源浪费,又大幅降低了中小企业的研发门槛。这种开放、普惠的算力供给模式,吸引了产业链上下游众多企业的快速集聚。”项目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目前,已经有众多涉及大模型研发、5G通信、商业航天的创新机构在和园区接洽。”
园区深谙“独木难成林”的产业规律,通过功能分区的精准设计,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生态。2号科研楼主要功能为展示中心,在建筑首层和二层局部设置展示和体验空间,展出人工智能领域先进科技成果、前沿技术、尖端产品等内容。“这里可以为企业提供新奇科技体验服务,并可提供市场化布展服务。二层预留会议空间,作为企业参观的接待、座谈空间。”项目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3号科研楼位于园区的西北侧,建筑体量较小,主要用于创业孵化,适合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小型及微型创业企业、创业团队和创业人才进驻,打造灵活多变、尺度宜人、开放便利的办公条件,加速创业项目孵化与成长。4-6号科研楼的楼与楼之间通过连廊等空间相互连接,形成既可独立运营,又可相互连通的科研办公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楼与楼之间相互连接的空间,还设置用于开展学术交流、商务合作、人才培育、产业活动等所需的各类会议室、多功能室、交流区等空间,可服务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多种需求,承接学术研讨、国际交流、行业活动、商务对接等各种类型的会议和活动。
感知自然打造绿色生态景观
项目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北京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园(一期)的景观设计秉承“感知自然、人境共生”的理念,综合统筹了人的需求与自然永续。景观结构主要由东西主轴、办公区环廊及东北群落边界组成。
东西主轴线中央的下沉庭院周边建筑用于食堂、健身房及商业配套,属于具有商业氛围的室外休憩空间。几何化的构图强化了场地辨识度,结合中央覆土绿地,打造了永久式的林荫就餐空间以及其他弹性使用铺装场地。
项目相关负责人打开地图向记者展示:“环绕办公区建筑区的环廊景观,由景观化、规则式的雨水花园串联,形成低影响开发景观展示界面,由石笼、下凹绿地、观赏草类组成的雨水花园吸纳滞留了建筑雨落水、地表径流,兼具美观与实用性。”
此外,针对园区北侧及东侧紧邻市政道路的现状,北京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园(一期)采用生境林的方式打造景观,使用多种类、多层次的本土植物与微地形结合形成基底,一条蜿蜒散步道穿梭在这片群落之间,使员工在园区中就能有漫步自然的体验。
与此同时,为了打造一个绿色、低碳的智慧科技园区,北京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园(一期)项目秉承着建筑、结构、设备与景观、室内等多专业设计一体化的理念,通过环保、绿色的建材选择,主动进行建筑节能以及雨水、光伏等资源充分利用,并引入智能科技的建材及产品,达到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以打造绿色、低碳的智慧科技园区。(记者 郭思岐)
空间名片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园(一期)
地理位置:项目地处北清路与翠湖东路西北交界
产业规模:项目用地面积为4.77公顷,总建筑面积99446.51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6945.8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2500.71平方米。
产业定位:项目建成后,将主要用于承载人工智能模型算力平台,以及相关技术成果产业化落地,旨在解决人工智能产业原始创新问题,推动北京成为链接世界人工智能产业与学术资源的中心枢纽,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学术思想、基础理论、顶尖人才、企业创新和发展政策源头。
联系主体:北京实创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电话:13810808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