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4 14:23
朝阳区怡景城社区里,一片2000平方米的荒地被开垦成了小农庄,“庄主”是32位居民。大伙儿在这里种菜养花,邻里关系越来越好,秋天收获时,还会选最好的蔬果送给独居老人。
开荒种菜
居民当上了“农庄主”
近日,记者来到了怡景城社区的景西公寓。一排高高的毛白杨树下,10片田地首尾相接,组成一个狭长的小农庄。居民崔桂玉掀开地上覆的保温塑料膜,里面一簇簇翠绿的小葱长得相当茁壮。
社区里开荒辟菜地,最初是出于无奈。怡景城社区党支部书记郑伟介绍,毛白杨树下本是一片荒地,荒草有半人高。小区里没有垃圾中转站,生活和建筑垃圾没地儿堆,有时就扔在荒地上,光是拆下来的废马桶就有好几个。
提起这片地,居民都抱怨。2023年底,黑庄户乡开始改造这块地儿,社区召开议事会后决定开辟成小农庄。“我们的物业费很低,光靠几个保洁员根本管不住。”郑伟说,请居民来当农庄主,大家一块儿拾掇,人人都上心,整洁的环境才有可能长久。
开荒那天,社区里可热闹了!钩机开到白杨树下,将土层翻得很暄软,居民撸起袖子一点点把碎砖块捡出来。观赏鱼养殖发展中心、鲁店农场等单位也来了,一起给小农庄安围栏、挂宣传牌。重新施肥、养地之后,农庄被划分为十个大地块,32名居民报名当上了“农庄主”。
体验农耕
传承文化留住乡愁
蒋翠平就是一名“庄主”,她的菜地有20多平方米,去年种了茄子、小白菜、贝贝南瓜、韭菜、茴香,收成都很好。
谈起种地,蒋翠平眼睛闪着光。“我插过队,种菜有经验,好多人来我的菜地取经呢!”她告诉记者,自己种的韭菜没打农药,照样不生病,“是因为我会定期梳理韭菜的根部,把细细的小根系去除掉,只留主根。”
记者采访的时候,两个小朋友冲着蒋翠平跑了过来,亲昵地喊着“奶奶”。他们是一对龙凤胎。“奶奶,今天老师给了地雷花的种子,咱们种上吧!”小姑娘伸出肉肉的小拳头,打开之后,手里是十多粒花籽儿。
崔桂玉当“庄主”有一个重要目的:让十岁的孙子也能体验一下农耕生活。年轻那会儿,她家里包了上百亩耕地,是十里八乡的种粮能手。可孩子们在城市里长大,啥好吃的也不缺。但米怎么出、面怎么来,他们根本没机会知道。
去年,小孙子兴致勃勃地帮了不少忙,浇水浇得满头大汗,也不喊一声累。崔桂玉找老朋友淘换了麦种,今年就在农庄里试种,这回,孙辈们能亲眼看到粮食是怎么长出来的。
传承农耕文化,留住乡愁,也是黑庄户乡开辟小农庄的初心之一。黑庄户乡位于东五环附近,是本市东部的传统农业大乡。直到如今,乡里的耕地保有量还排全朝阳区第二。
齐心协力
大家共享收获之乐
渐渐地,小农庄成了一个凝聚人心的地方。以前,邻居们并不熟,家门一关,谁也不认识谁。如今一起干活儿,你借把秧苗,他送点种子,“庄主”们很快就熟悉了。
就连不种菜的居民,也在为农庄尽一份力。
农庄的地是渣土地,地力不够。小区里有一位居民养鸽子,他把鸽子粪送了过来,种出的菜果然又大又嫩。渣土地渗水快,一天不浇就干透了,所以也总有路过的邻居帮忙浇水。“你看那边,几个大水桶是居委会买来的。”72岁的王力男说,她虽然不种菜,但看到地干了也会赶紧浇浇水。
蒋翠平说,去年,她种出了七八个冬瓜,恰好王力男路过,“我就喊:‘老王,抱一个冬瓜回家!’这是我们共同的收获——她经常帮我浇水!”
居委会还陆续举办了丰收日、菜地比赛等活动。评出的好菜好瓜,有一部分送给了孤寡老人,请他们一同品尝收获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