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的历史细节
北京日报 | 作者 周乾

2025-04-14 15:11 语音播报

古都


鸟瞰养心殿

历经十年修缮,故宫养心殿将于今年重新对外开放。自雍正皇帝开始,养心殿成为清帝寝宫及日常处理政务的场所,皇帝的卧室和办公室什么样呢?是不是奢华?藏着什么宝贝?又发生过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呢?

“三希堂”之名从何而来

养心殿位于乾清宫西侧,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在明代,养心殿主要为皇帝起居听政之外闲居的宫殿,也是皇帝常常用膳的地方。清代自雍正皇帝起,养心殿成为皇帝寝宫及日常处理政务的场所。三希堂是养心殿的西暖阁,原名“温室”,乾隆十二年(1747年)更名为“三希堂”。

三希堂是皇帝在宫中最小的书房,由南北两间小阁组成,每间小阁的面积仅仅4平方米左右。那么,“三希堂”名称由何而来呢?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在御题《三希堂记》中表达了取名的两个原因。

一是乾隆帝最喜爱的三幅书法珍藏在此处。乾隆帝认为宫中珍藏的秘本中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后来又得了王珣的《伯远帖》,这些都是世间罕见的珍宝,在养心殿将它们收藏,因此命名“三希堂”。(“内府秘籍王羲之《快雪帖》、王献之《中秋帖》,近又得王珣《伯远帖》,皆希世之珍也,因就养心殿温室易其名曰‘三希堂’以藏之。”)

二是乾隆帝仰慕蔡世远的“二希”。“二希”语出宋代周敦颐《通书》“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意思是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蔡世远是乾隆帝的老师,他认为“圣希天”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因此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二希堂”。乾隆帝则使用了“三希堂”的名字,既蕴含了“希贤、希圣、希天”的深意,也表达了他仰慕恩师“二希”的志向,并希望效仿恩师追求圣贤之道的情怀。(“则吾今日之名此堂,谓之为希贤、希圣、希天之意,可也。慕闻之先生之二希,而欲希闻之之希亦可。”)

皇帝亲自设计风扇

康熙皇帝驾崩后,雍正帝即位。按照清代规制,皇帝的寝宫在乾清宫。但是雍正帝为表达孝心,将寝宫搬到了养心殿。由于养心殿位于故宫内廷区域,院落中房屋数量多、间距密,因而夏天室内的暑气不易排出。雍正帝入住养心殿的第一个夏天感到酷暑难耐,第二年便要求造办处制作大风扇。

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之雍正二年(1724年)“杂活作”记载,时年五月二十五日,雍正帝下令做风扇一把。四天后,郎中保德交来做好的风扇。这把风扇为楠木柄、铁芯,上面安装小羽毛扇六把,人工转动架子带动风扇。与普通手摇风扇相比,这个风扇的创新性在于,人工转动架子的时候,可同时带动六把扇子转动,产生的风力效果要比普通扇子好。但雍正帝并不是很满意,要求保德再做一把风扇,对风扇进行改进,稍微降低风扇高度,并把小羽毛扇换成大羽毛扇。

六月初八日,造办处将改进后的风扇进呈给雍正帝。雍正帝对风扇样式比较认可,但又提出了新问题,服务人员在屋内转动风扇时会出汗,并产生不好的气味。雍正帝提出能否制作“拉绳风扇”:把后檐墙拆开打洞,在床下安装一个能穿过墙的转动绳架装置,服务人员在墙外拉绳,带动室内的风扇;再按照墙上开的洞口尺寸做一块木板,留着天冷时用来堵住洞口防风;另要求在西暖阁北边也装一个同样的绳架,让绳子从隔断门穿出来。

今天看起来,雍正帝也是一位被皇帝工作耽误的工程师。

养心殿内景

大年初一明窗开笔

清代每年元旦(大年初一),皇帝会在养心殿明窗举行仪式,用御笔写下个人的新年愿望,该仪式称“明窗开笔”。明窗位于养心殿东暖阁的西南临窗处小间,其西面与正殿明间有墙壁相隔。清代于敏中《日下旧闻考》记载:“养心殿东暖阁,临窗坐处,颜曰明窗;固取窗纸通明,亦寓明目达聪之义。”意即之所以取名“明窗”,是因为一方面窗户上的纸非常透亮,使得光线充足,另一方面也寓意希望皇帝能够明目达聪。

嘉庆十二年(1807年)元旦,嘉庆帝作诗《元旦试笔》,并在诗中作了关于“明窗开笔”的注释:“养心殿元旦开笔之典始于皇祖……其仪式详备如此。”即养心殿新年明窗开笔的仪式,始于其祖父雍正帝。在元旦的子时,爆竹声中,皇帝行完拈香礼后,走到明窗的紫檀长案前。长案上摆放有:寓意江山永固的金瓯永固杯,里面装盛了屠苏酒;寓意风调雨顺的青玉烛台,由皇帝亲自点燃上面的蜡烛;笔墨纸砚,其中笔管的上端刻有“万年青管”字样。皇帝饮完屠苏酒,然后分别用朱笔、墨笔在笺纸上御写第一份新年吉语,表达新年愿望;接着翻一下新年的历书,寓意遵循时令、审视岁月。上述用品使用完后,皇帝会亲手检查整理,并吩咐随从太监小心收藏。

皇帝写下的新年愿望,均与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相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美好的愿景。

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处

两宫在此初垂帘

所谓“垂帘听政”,就是皇后或太后用帘子遮隔着和大臣沟通,管理国家政事。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6岁的独子载淳嗣位,年号同治。由于同治帝年幼,慈禧太后拉拢慈安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势力。同年十一月初一,两宫皇太后(慈禧、慈安)在养心殿东暖阁首次垂帘听政。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载淳年长亲政,两宫皇太后被迫撤帘归政。此次听政持续12年。

从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两宫皇太后进行了第二次垂帘听政(其间,慈安皇太后于1881年去世);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太后进行了第三次听政,但不再“垂帘”,且听政场所主要在乾清宫西暖阁、西苑勤政殿和颐和园仁寿殿。

民国时期徐珂在《清稗类钞》里记载了光绪时期的垂帘听政形式: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刚开始听政时,光绪帝坐在中间,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分别坐在他后方的左右两侧,两位太后与光绪之间有纱幕遮挡着;慈安太后去世后,慈禧太后独自坐在纱幕后面听政;而到了光绪戊戌年(1898年)时,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并肩而坐,犹如两位君主一样;大臣们上奏并回答询问时,光绪帝沉默不语,不发一言。有时慈禧太后会用手肘轻轻碰他,示意他说话,但他也只是简短地说上一两句就罢了。

延伸阅读

养心殿的研究性保护

2015年12月18日,“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启动仪式”在故宫博物院举行。“研究性保护”,即在对养心殿进行修缮过程中,将科学研究、科学修复、预防性保护及人才培养等理念始终贯穿其中,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提供典型范例。养心殿研究性保护的内容非常丰富,以室内裱糊修缮为例,主要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虫害问题,二是传统技艺的科学运用问题。

科研人员在勘查过程中发现,养心殿部分区域存在虫害问题,尤其是仙楼佛堂内虫蛀严重。佛堂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室内空气不流通,空间狭窄;室内又有木装修、裱糊纸张和贴落,其中的纤维素、木质素成为白蚁的主要食物来源。佛堂内的裱糊纸张表面普遍有虫蛀孔洞,木龙骨表面有沿着木纹方向的虫道,以及残留的虫蜕。

养心殿的裱糊在清代就出现过虫害问题,传统的治理方法是在裱糊的糨糊中掺入杀虫除菌的中药。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养心殿室内裱糊的糨糊中就掺有番木鳖、黄柏、秦艽等中药。道光年间,养心殿西暖阁、勤政亲贤、三希堂等处的棚壁裱糊纸张,所用的糨糊里面掺有雄黄。此次在养心殿室内裱糊的研究性保护中,上述中药均得到了科学研究及合理运用。

传统技艺的科学运用,是养心殿室内裱糊修缮的重要内容,盘布是裱糊的一道重要工序,是将纸张裹贴在木基层的表面。盘布所用纸为“二纸一布”,即在两层纸之间夹一层布。纸一般为高丽纸,布则选用苎麻布,裹贴好后坚硬牢固,经久耐用。盘布时一般选择1个、4个或6个空格为一个单元操作。

首先计算好所用盘布纸(底纸)的尺寸,使之略大于该单元平面尺寸,将其糊刷在木骨架表面;其次,将多余的部分沿着45度方向裁剪,并将其向上翻卷,贴在骨架侧壁,以增加盘布纸与龙骨的接触面,提升顶棚、墙面的耐久性;接下来,在木骨架十字相交处附近钉上小钉子,以进一步增强盘布纸与木骨架的拉接性能;最后,用小块高丽纸将钉眼糊上,以避免钉锈渗透表面纸影响美观。此裱糊方式产生的视觉效果,犹如盛开的梅花,因而又称“梅花盘布”。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编辑:刘扬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