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楼道刚着火仍如杂物间,最大的风险就是不当事
北京晚报 | 实习记者 李霞

2025-04-14 16:24 语音播报

锐评

“1号楼是一栋商住两用楼,人员密集,前几天刚着了火,可如今堆物堆料的情况依然没什么改变。”海淀区定慧福里南区的居民看着楼道内堆积的各种杂物就害怕。据北京晚报报道,本市多个小区楼道里停满电动车、堆着各种杂物、堵塞安全通道;充电车棚里还放着大量废旧家具和纸箱等易燃品……安全隐患严重,着实令人担忧。

充电车棚堆满杂物。图据本端

刚着过火,楼道内杂物依旧,原因无他,就是没当回事。有人觉得,堆放杂物不一定会着火,就算着火也不一定会殃及本楼道;有人甚至放话,“出了事我负责”。糊涂啊,生命安全面前,侥幸心理就是一颗定时炸弹。

一次不当事可能没事,次次不当事、处处不当事,最后必然有事。有些物品本就易燃易爆,特别现在正值春季,天干物燥,万一有点小火星,发生火灾的概率极高。即便平日相安无事,杂物长期堆置,也易散发异味,滋生蚊虫病菌。更为关键的是,公共通道、疏通楼道阻塞,一旦发生意外,救援每迟到一秒,生命受到的威胁便多一分。24日,北京市海淀区一居民楼突发火灾,燃烧物是公共阳台堆放的杂物;29日,北京市昌平区某小区发生灾情,造成单元门平台堆积的被褥、衣物等过火烧损,所幸无人员被困伤亡。

可是一次次警钟,并没有换来居民的警醒,小区公共区域乱堆乱放依然屡禁不止一方面,有些人的旧观念与老习惯没改,认为门前空地谁占就是谁的。其他居民看有人堆放杂物没事,也跟着“圈地”,久而久之,小区公共区域成了“杂货铺”。另一方面,物业管理毕竟缺乏刚性约束,上门协调时不是被敷衍就是被无视,有理也说不出,小区“勿放杂物”的提示语下,往往杂物照堆不误。居民不听劝、物业管不了,软的没人听、硬的来不了,导致小区杂物反复清理反复出现,形成恶性循环。

少数居民的侥幸心理不能纵容,全楼居民的安全必须保障。从《民法典》到《消防法》,都有关于小区公共区域的规定 。《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更指出,占用、堵塞、封闭消防通道、疏散通道,或者损坏消防设施的,对单位最高可罚5万元,对个人可罚500元;占用、堵塞、封闭其他共用部位,或者损坏其他共用设施设备的,可给予警告,对单位最高罚2万元,对个人最高罚500元。对少数在公共空间内堆放杂物的局面,物业、社区工作人员、消防人员既要有苦口婆心的耐心,也要有关键时刻坚决下手清理的“狠心”。按规定办事,不是不讲人情,而是讲“救命”的大道理,倒逼居民养成不在楼道内堆放杂物的意识。

当然,对居民提要求的同时,也要倾听居民的诉求。比如西城区真武庙路二条3号院,大门外就是市政道路,无其他空间可以停放车辆,居民只能停在小区内的通道。此前小区曾尝试给充电桩安装阻燃板,但充电位本就紧张,居民哪舍得让阻燃板占用更多空间。对于这部分居民而言,在强调消防意识、重申“勿堆杂物”的同时,也把他们的急难愁盼当事儿,想办法解决基础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防火工作中最大的风险就是不当事,小区公共区域堆放杂物的老毛病该改了,无处不在的侥幸心理该丢了。


编辑:李霞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