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是北京西北的名胜,唐代在此建香山寺,辽代在这一带修建皇陵,金代又在此建行宫。清代康熙年间开始在山上建造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年间做了进一步的扩建,定名为“静宜园”。
静宜园由很多景区组成,其中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园中园叫“松坞云庄”,位于香山南麓的山腰位置,庄中的栖云楼被列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西南侧山坡上有两块巨石形如蟾蜍,称作“蟾蜍峰”,也是二十八景之一。附近有两股山泉流过,清雅喜人,为此乾隆帝御笔题写了“双清”二字刻于岩壁之上。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静宜园,松坞云庄随之被毁,仅余山石、台基和部分古树。
民国六年(1917年),河北发生严重水灾,很多难民涌入北京。曾任北洋政府总理的退休政要熊希龄(1870—1937年)为了救助受灾孤儿,在香山创办了一座慈幼院,并利用松坞云庄旧址修建双清别墅作为居住场所。
双清别墅大门 张祎婷摄影
别墅坐北朝南,全园仅设一个院落,分为两层台地,四周设有虎皮石砌筑的园墙,南、西两侧围墙兼作护坡,直接与岩壁连为一体。大门位于东侧,从笔直的磴道拾级而上,可来到门前的平台之上。大门采用石砌,造型简洁,顶部做成山花样式,额枋上阳刻“双清别墅”四字,山花和两侧立柱均刻有花卉浮雕。入门后北侧为正厅三间,左右带耳房,均以灰砖砌筑,外刷白粉,其造型在传统硬山坡顶的基础上做了简化处理。正厅的北侧向外凸出一个平台,在此可观赏远近山峰。厅前放置了一座清代铸造的铜香炉,两侧竖立了一对八角形的石经幢,是古代佛寺的遗物。
中央位置辟有一个水池,其轮廓北为曲尺形,南为弧形,左右对称,池中经常蓄养游鱼。池北有平台伸入水面,台上建有一座造型简洁的六角亭。传说金章宗在香山行宫驻跸期间,曾经梦见此处有泉水喷流,天明命人掘地,果然真有一泉涌出,因此取名“梦感泉”。为了纪念这个优美的故事,此亭曾命名为“梦感亭”。
厅西侧的北墙上建有一座石雕屏风,顶部为圆弧形,上雕龙头;中央辟为佛龛,设小型坐佛;两侧的石柱为静宜园遗物,上面镌刻着乾隆帝御笔所题的楹联“翠竹满庭瞻法相,白云一坞识宗风”。石屏之下有一个弧形轮廓的小水池,内设喷泉。
水池南岸存有一座面积很大的石台基,周围叠青石环绕。这里是清代松坞云庄中的栖云楼遗址,台上还保存着原来的石雕栏杆、柱础以及一座大型须弥座,从东西两侧均可沿着叠石踏步登上石台,俯瞰北面水池、六角亭和正厅。西侧又有一层台地,上建别馆一座,由此沿山径可登西南方向的欢喜园。园内有很多古树,包括银杏、侧柏、油松、栾树、旱柳等。
双清别墅的格局明显受到西方园林的影响,还充分利用了静宜园的各种遗物,例如栖云楼台基遗址、青石假山、石刻对联等,一些散落的湖石、香炉、石幢、柱础也都成为精雅的点缀小品。此外,香山一带有“双清八景”的民间传说,分别指放生池(即厅前水池)、梦感亭(即六角亭)、大石台(即栖云楼遗址台基)、古经幢、石屏风、辽王坟、蟾蜍峰、双清泉。前五景都是双清别墅内的建筑、水池、小品或遗址,后三景中的辽王坟指北辽皇帝耶律淳的永安陵,蟾蜍峰位于双清别墅西南侧山坡上,双清泉指此处的山涧清流。这“八景”基本囊括了别墅内外的主要风景。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迁至北平时曾经短期暂驻香山,其间毛泽东主席即住在双清别墅,亲自指挥了渡江战役并起草了很多重要的文件,几个月后才正式迁居中南海。因此这座别墅也富有革命纪念意义,目前全园保存完好,被设为红色教育基地,并作为香山公园的一个景区向公众开放。
双清别墅秋色 刘姝平摄影
来源:《北京西山三座近代别墅园林》
作者:贾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