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 岁 11 个月大的橙橙(化名)因甲型流感引发急性坏死性脑病,在生死边缘挣扎,最终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医护人员全力抢救转危为安。这一事件再次敲响警钟,提醒广大家长流感防治不可掉以轻心。
2025年4月14日,橙橙因高烧不退、抽搐不止被紧急送往首都儿童医学中心,他的体温一度飙升至 41℃,并伴有呕吐、腹泻、精神萎靡及左侧肢体僵硬等症状。入院时,初步检查显示甲型流感病毒阳性,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然而,病情进展超乎想象,当天下午,橙橙病情加重,陷入无法唤醒状态,对疼痛反应微弱。
神经内科副主任张建昭凭借丰富经验,在首次CT无典型病变情况下,根据升高的肝酶敏锐察觉异常,果断要求复查头颅CT。仅仅 8 小时后,复查结果显示双侧丘脑肿胀,急性坏死性脑病可能性极大。这种疾病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达 30%-50%,每一分延误都可能造成不可逆脑损伤。
显示双侧丘脑在8小时内发生的改变。左为入院前头颅CT;右为入院当日复查的头颅CT
生死时速即刻开启,医疗团队迅速启动坏死性脑病治疗方案,采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抑制炎症、托珠单抗阻断免疫风暴、线粒体鸡尾酒疗法修复能量代谢等一系列精准治疗。焦辉主治医师、马才惠主治医师、钱萍住院医师及值班医护人员彻夜坚守,全力以赴投入这场与死神的赛跑。
在监护室外,橙橙父母心急如焚,彻夜未眠。住院第三天,橙橙终于睁开双眼,第四天出现抗拒疼痛的本能反应,脱离危险。孩子康复的那一刻,父母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父亲额头为祈福留下的结痂、母亲颤抖的双手,让医护人员动容。
脱离危险后,橙橙转至外院康复治疗。一个月后门诊复诊时,已能自主进食、玩耍交流,仅需持续关注轻微运动协调问题。诊室里,橙橙的笑声与父母的热泪,成为这场生死救援最温暖的主角。
文 | 钱萍、焦辉、张建昭
摄 | 神经内科提供
编辑 | 宣传中心 郝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