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5 11:12
1930年代,藻井尚未被盗卖的万佛阁 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历史照片
北京的春天总是“咣当”一下便到来了,今年的春天来得尤其猝不及防,冷热交替间,迎春、玉兰、海棠争先在枝头炸开,仿佛怕错过了花期。
古都花期短,赏花最不能错过的,便是智化寺的梨花。古人用梨花喻雪,也用雪喻梨花。梨花枝上层层雪,智化寺院内,不用千树万树,仅一树盛大的花事,就能惊艳整个京城,被网红们誉为“京城梨花顶流天花板”。
智化寺是明代古刹,但梨树却是新中国成立后新栽的。作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梨树被悉心呵护多年,这才有了梨花、海棠与丁香的“三白”呼应。
1930年代藏殿,门前并无今天被称为“顶流”的梨树梨花
1930年代所摄智化寺藏殿内的转轮藏,这是北京仅有的一座明代八角形转轮藏,时间上稍早于清代所制雍和宫和颐和园的转轮藏。 香港中文大学馆所藏艾术华中国佛寺玻璃版照片
梨花飘落时,人们还能站在树下,聆听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智化寺京音乐,它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曲调庄重典雅、传承严谨有序。
赏花之后,步入明代殿堂,这里的雕塑更是以潇洒流畅的线条,繁复精致的细节,让人屏息伫立。如今,智化寺是一处汇集了古乐、造像、雕刻、彩绘等传统文化艺术的宝库,然而回看民国老照片,这里却是一派颓败,尽显沧桑苦难。
天王殿雕塑,1930年代摄。香港中文大学所藏艾术华中国佛寺玻璃版照片
智化寺由明英宗时期的司礼监太监王振所建,仗着皇上宠信,这家庙多有僭越之处。在建寺之初,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分东、中、西三路,是北京皇城东部香火甚旺的一座寺院。
有明一代,由于寺院与皇家关系亲密,智化寺一直很兴盛。到清乾隆时期,由于御史沈廷芳的上书,智化寺石碑上铲掉了王振的名字,也切断了与朝廷的微妙联系。从此,它由盛转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也正是由于皇帝的忽视,让智化寺避开了乾隆对古建的改易,完整地保存了明代的建筑风格。
1930年代破败的智化门
1930年代的智化殿
1930年代的智化殿内景
民国时期,智化寺建筑毁败,栏楯歪斜,破败不堪。比这更可怕的是,寺内住持开始贩卖庙产,先是把古柏卖给棺材店,后又勾结古董掮客倒卖藻井、天花彩画。
智化寺万佛阁藻井被美国人劳伦斯·西克曼购买,成了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中,水月观音头顶上的那片天。智化殿藻井则被霍雷斯·杰恩购买,现藏于费城艺术博物馆。
1930年代被盗后的万佛阁藻井中心层 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历史照片
1930年代被盗后的万佛阁藻井中心层 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历史照片
1931年,刘敦桢以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主任的身份来北平调查古物,听说智化寺里有国宝级的藻井,第一站就赶到这儿,奈何藻井已经被盗卖,无缘相见。寺里的主持普远和尚羞于说出真相,直到1987年,经过多方面的了解,才弄清楚了藻井被变卖的过程。
三座藻井仅剩一座,文物流失让人心疼。刘敦桢和其团队对智化寺开展了初步调查,特别对如来殿进行了详细地测绘,当时梁思成、刘南策等人都曾参与。
次年秋天,刘敦桢完成了《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一文,发表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三期,该文为智化寺保留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也让专家学者们认识到了智化寺的价值。
刘敦桢可谓独具慧眼,《营造法式》是宋朝的建筑规范,明朝的工匠们没传下什么文字,只有靠建筑替他们发声了。
1930年代的万佛阁外景
1930年代的万佛阁内景
1930年代的万佛阁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