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卤鹅哥”送家乡上热搜,“蹭”来的流量怎么用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晁星

2025-04-15 16:39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近段时间,“卤鹅哥”因疯狂投喂“甲亢哥”火出了圈。

其实,最开始网友们对“卤鹅哥”的评价并不正面,嘲讽甚至厌烦的情绪不少。但当大家知道,这位“全网最厚脸皮大叔”拉下面子耍宝卖萌,为的只是多多曝光家乡美食,其风评迅速反转。而后,荣昌卤鹅知名度大增,重庆荣昌这一西南小城更是借此成功进入大众视野。“蹭流量”的曲折故事,最终引发了“如何进行文旅推介”的讨论,其中门道值得思考。

这两年,从四川甘孜、山东淄博到甘肃天水、湖南怀化,很多小城意外出圈,掀起了县域旅游热。人们走进小城,放松身心,更发现“小城故事多”不只是一句歌词。但出圈的终归是少数,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不容易被发现”才是许多小城面临的尴尬现实。就拿荣昌来说,此前大多数网友都以为这是一个品牌名称,更对卤鹅这一地方美食知之甚少。随着“卤鹅哥”爆红,荣昌17个卤鹅直播间销售额翻番;今年的清明假期,荣昌接待游客超过52万人次,同比增长71.3%……网络流量对于小城文旅消费的拉动作用,可见一斑。

显然,在今天这样一个深度媒介化的社会中,很多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都是围绕流量的走向而展开,文旅领域想要更好发展也离不开流量的加持。那么,小城想出圈,流量从何来?

梳理一系列案例,有的是无心插柳,淄博最初是因为大学生们在网上疯狂“种草”而出了圈,怀化是因为“晓华理发师”而迎来了泼天流量。有的是有心栽花,一些地方的文旅账号一天更新三四十条短视频,被网友调侃搞“题海战术”,趣味十足、热闹纷呈的互动,让各地文旅赚足了眼球。再看“卤鹅哥”,其多次坦言追着“甲亢哥”不停跑就是为了“蹭流量”宣传家乡美食。方式各不相同,但逻辑有共通之处:接地气、有梗、能激起众多网友传播欲望的叙事方式,往往能事半功倍。

当然,求流量不能是博流量,文旅推介剑走偏锋最终翻车的案例不少。如何在吸引眼球的同时又不惹人反感,这里头的尺度需要很精准地拿捏。成功引流后,如何以服务接住这波流量也很考验能力。从寂寂无名到火遍全网只需几分钟,从“热搜榜单”到“一地鸡毛”往往也在一夕之间。说到底,流量是门“玄学”,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默默练好基本功,才能在东风吹来时从容应对。

人们选择一处旅游,看的是“历史”也是“当下”,是“风景”也是“生活”,是“营销”更是“底色”。深入挖掘城市历史人文底蕴,一步步提升服务意识,才能不断提升游客体验。以荣昌为例,当下,相关部门一边规范市场秩序,严禁随意涨价、恶意竞争;一边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展示“非遗陶器”“夏布织造”等特色资源,让流量沉淀为文化效应、产业效益。

说到底,文旅竞争的本质是“人心之争”。“卤鹅哥”蹭流量的方式并不讨喜,这一故事迎来反转无非是靠着真诚。这也启示我们,流量或许可以靠“蹭”,但一城一地的真正魅力在于景美、物实、心诚。实实在在练好“慢功夫”,不急不躁讲好城市故事,每一个地方、每一座城市都有“破圈”机遇。

图片来源:荣昌融媒。


编辑:晁星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