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5 17:25
近年文物部门对京城的一些寺庙进行了修葺和整理,多年不见的老庙再现旧貌,如庆云寺、三清观和双关帝庙等。北京是五朝古都,留下的寺庙众多,其中在1930年寺庙登记时就有1734处。如此众多的寺庙要完全保护下来是不现实的,不少寺庙成了公交站名被永久保留下来。标有寺庙名称的公交站,是北京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亦是历史底蕴丰厚的佐证。
法华寺名声颇响
以崇文门外法华寺为站名的公交车近十条,如72路、128路、84路等。从寺庙规模和知名度而言,崇外法华寺影响不大,它仅是“大兴法华寺”,远不如东四报房胡同的“敇建法华寺禅林”。但它成了公交站名,也就留下了永久的印记。
有些人以为崇外法华寺与东四报房胡同的法华寺是一家。2015年版的《北京伽蓝记》就误以为袁世凯曾住在这里,还认为戊戌变法期间,袁世凯在这里秘密会见过谭嗣同,其实这是误会。在旧京称法华寺的寺庙至少有四处,除上述两处外,在海淀和西直门南小街也有法华寺,不过知名度小些。东四报房胡同的法华寺,据史料记载是“明景泰中太监刘通舍宅为寺”,并且在明天启年间重修,“其巨为东城诸刹冠”“寺之西偏有海棠院。海棠高大逾常,再入则竹影萧骚,一庭净绿。桐风松籁,畅人襟怀,地最幽静”。
东四法华寺因“地最幽静”,住持云和尚还是个“尚写大字”的文化人,喜欢交结王公大臣,寺内的“庙寓”住了不少外地来京的达官贵人。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在火烧圆明园后,于此庙内与清廷签订了《北京条约》。据《天咫偶闻》记载,法华寺成“诸大臣于此延见洋人”的外交场所。崇外法华寺历史也很悠久,建筑规模较大,殿宇宏敞,是北京外城大庙之一。
东城地区的两座法华寺,在历史沧桑之后,有了不同的结局,东四法华寺在多年前已寸瓦皆无,而崇外法华寺虽然成了破旧不堪的大杂院,但依然保存至今,而且成了公交站名,时而有人前去寻觅。
104、108、2路有大佛寺一站,因见不到寺的踪影和遗迹,引发了人们对大佛寺的兴趣。北京称大佛寺的寺庙不止一处,如大慧寺的俗称也是大佛寺。作为公交站名的美术馆后街大佛寺在《宸垣识略》中有“普德寺俗称大佛寺”的记载。该庙坐北朝南,创建年代无考,庙门上曾有“敇赐护国普法大佛寺”石匾。庙内办过粥厂、佛经流通处,庙内广场还是善扑营跤手练习摔跤的地方。大庙在多年前拆了,知道普德寺的人不多了,更没有多少人知道“护国普法大佛寺”,但车站名大佛寺则广为人知。
从红寺桥到友谊医院的71路车,路途不长,只有19站,但与寺庙有关的站牌就有红寺、双庙、南顶和海慧寺等11处。这条线上的海慧寺知名度较高,清末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进京验尸的地方就是海慧寺,当时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三堂会审开棺验尸的地方是朝外海慧寺,不是城南的海慧寺。《北京寺庙历史资料》记载,朝外海慧寺“建于明永乐年间,清乾隆年间重建,属募建”。而南城的海慧寺是“明万历年上赏帑银重修,清顺治及民国十三年九月重修,属私建”。虽都是海慧寺,但还是有区别的。朝外海慧寺被拆毁后,人们已彻底遗忘了它。而城南的海慧寺成为公交站名,却留下了印记。
皂君庙原有九个
北京地区在历史上寺庙众多,难免有同名的,此类“同名同姓”有时会造成误会,被列在公交站牌上既保存了历史,也多少可以澄清一些误会。
103、45、13、47路公交车都有白塔寺一站,而北京称白塔寺的并非一处。《日下旧闻考》有“法藏寺在霍家桥,俗称白塔寺,盖弥陀寺也”的记载,如今霍家桥已改称火桥,龙潭公园内的法藏寺塔也拆了,绝对无人会想到“俗称白塔寺”了。但西四白塔寺基本保护完好,公交车从此路过,人们在白塔寺站下车都会仰头看看庙中的白塔,有了这么一站,白塔寺声名远扬,人们记住了它的俗称,也知道它的“大名”妙应寺,甚至于还联想到当年庙会的盛况和尼泊尔工匠阿尼哥的白塔设计故事。
87路、16路有皂君庙、皂君庙东里等与皂君有关的车站。皂君又称灶君,也称灶王、灶神、灶王爷、东厨司命等。昔日,几乎每家每户都供奉,而且腊月廿三还要祭祀他。以灶王(皂王)为名的寺庙在北京至少有9个,但大多已不存在,唯西直门外四道口的皂君庙成了车站名,车来人往,皂君庙成了耳熟能详的地方。灶王爷是个小神仙,灶王庙都不会很大,唯有崇外花市的灶王庙规模大些,因为它是“都灶君庙”,与其他地区的灶君庙略有不同,在康熙年间曾铸有铁狮子一对。北京俗谚有“灶君庙的狮子—铁对儿”,便是指此。因花市灶君庙是“都灶君庙”,地位不低,故而在很长时间,京城的厨师、厨役在腊月廿三都去该庙隆重祭灶。多年前该庙已改为小学校,庙已无遗迹可寻。多处皂君庙中,唯有西直门的皂君庙成了公交站名。
101等路公交车均有慈云寺一站。《朝阳地名说故》对慈云寺有所记述,慈云寺是“敇建”,属皇家寺庙,因建在清帝后去东陵、承德避暑山庄的御道旁,一度曾为行宫,庙内还有御座。慈云寺建造年代说法不一,《北京寺庙历史资料》有“建于明万历年”和“康熙四十三年”两种说法;而《朝阳地名说故》则云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的。无独有偶,在东城也有慈云寺。《宸垣识略》云:“慈云寺在泡子河西岸,明万历年间建,本朝顺治年间修,俗称十方寺”。虽然泡子河的慈云寺历史较远,但比朝阳区慈云寺名气要小,而且朝阳区慈云寺成了公交站名,留下永久的印记。此外,在西什库前,也有慈云寺,今已无存。
北京重名的寺庙很多,如成寿寺、红庙、药王庙、土地庙、火神庙、大觉寺等,但是只有成为公交站名方能成为无形的遗产。
夕照寺壁画驰名
北京数以千计的寺庙都是有历史和故事的,如加以钩沉则很有趣,还会增长不少知识。
12路车有夕照寺、夕照寺街北口两站。夕照寺曾是京城东南有名的寺庙,庙里曾有的壁画和书法《高松赋》一度驰名京华。据《北京史志文化备要》载:“王安昆于该寺地藏殿内左山墙书题高松赋,高丈余,行款端若引绳。又陈寿于右山墙画松,二丈余,五松纵横,皆以当时名笔。”“寺东有挹翠轩,轩前有松树水池。禅房花草繁盛,丁香盛开时可与法源寺丁香媲美。禅房后有小榭,与榭斜对有座四角小亭,拾级而登可以远眺。相传此地为燕京八景之一的‘金台夕照’遗址。”在《北京伽蓝记》中称夕照寺“山门前有一大红影壁。在太阳夕照时,大红影壁泛光,因此得名‘夕照寺’,并留有‘夕阳西照夕照寺’的吟诵之句。”目前夕照寺只留下了山门,而且是近年重修的。前些年有电视剧《夕照街》为夕照寺扬名,但最重要的是列入公交站名而让人皆知。
在历史上,北京的真武庙很多,在1936年“寺庙总登记”中,仅市区和近郊区就有25座真武庙。真武又称玄武大帝、无量祖师、玄天上帝等,昔日北京内城城楼的瓮城中也有真武庙,“九门十座庙”中,安定门、德胜门的瓮城内都建有真武庙。其中49路车始发站就是南礼士路的真武庙。78路车有真武庙三里、真武庙四里的站名。南礼士路的真武庙规模比较大,在当地一度成为地标,但在民国期间寺庙登记中已无记载。由于年代久远,大多真武庙无名无实了,只有德胜门内的真武庙尚有庙迹遗存,被列入区级文保单位。
京城内有些公交站牌似乎见不到寺或庙的字,但是庙则无疑,如8路、23路等公交都有“安化楼”一站,而安化楼是由安化寺演变的。史载安化寺“在崇文区广渠内大街南。明建,正统八年(1443年)赐额,有敇建碑。”1958年庙被拆,盖了楼,借用庙名称安化楼,安化楼与福绥境的居民楼被人们称为“社会主义大楼”。在8路等公交车路线上有“武圣路”一站,武圣路来自于武圣庙。不过此处“武圣”不是指“关羽”,而是中国古代的五位“圣人”——神农、尧、舜、禹、汤五位大仁大德的圣人。此外像公交车站站名的慧忠里来自于惠忠庵,双林苑来自双林寺,长椿街来自长椿寺,宝产胡同来自宝蝉寺,金蝉西路来自于金蝉庵。京城五顶中的南顶、中顶(碧霞元君庙)都是公交站名,乃至天坛、月坛、地坛、日坛、先农坛等皇家坛庙也是公交站名。轨道交通(地铁)大多从地下穿过,但受地面上公交车站使用寺庙名称的影响,也有不少以寺庙为名的地铁站,如太阳宫、雍和宫、成寿寺、分钟寺、大钟寺、回龙观等,人们耳熟能详,记忆深刻。
寺庙是历史现象的产物,也是宗教文化的产物。留在公交站牌上的寺庙名称,留住了历史、乡愁和记忆,也是留给后代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