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亲诚惠容的中国带给邻里更多发展机遇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杜梨

2025-04-16 09:33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4月14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进行访问。作为今年中国元首出访开篇之作、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后的首访,此行备受世界瞩目和期待。

大国与周边如何相处,是国际关系中一项重要命题。中国幅员辽阔,边界线长,陆上和海上邻国多达20个,是全球大国中邻国最多的国家。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新时代的“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致力于在周边外交中践行“和”“合”传统。近年来,中国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持续走实走深,目前已同周边17国达成构建命运共同体共识,同周边25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成为18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发展是硬道理,“高铁梦”“幸福草”等标志性项目让合作成果可知可感,也让更多人见证,中国“与周边国家共享机遇、共同发展,必将为地区发展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

与周边国家的相处之道,折射一个大国的世界观、秩序观、责任观。回望人类发展历史,不乏某些国家在崛起之后,以“帮助”之名行“干涉”之实,扼杀邻国自主发展,恨不得把周边区域完全变成自己予取予求的“后花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复兴的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完全没有欺压与盘剥的门罗主义旧逻辑,只有遇事好商量、一同谋发展的新气象。尽管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尽管某些人刻意为中国周边外交制造障碍,但中国以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具体行动,击碎了“债务陷阱论”“中国扩张论”等泼污。实践证明,周边命运共同体理念,突破了以往国际关系中以“权力”和“竞争”为主导理念的桎梏,开创着一个大国与周边相处的崭新范例。

从周边先行起步,打造命运共同体,同样折射着中国的价值追求,为优化全球治理提供了启发。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各国交往的深入性和彼此的依存度持续增加,早已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在这一新的动荡变革期,各类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交织发酵。尤其作为世界头号大国的美国,打着“利益优先”旗号,四处挥舞“关税大棒”,一再渲染“贸易吃亏论”,满世界进行关税讹诈,“亲手埋葬自己曾经倡导的自由贸易秩序,蜕变为世界经济的巨大风险源。”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遭遇强权威胁,也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推至了重构的风口。

正如古谚所言,风向转变的时候,有人筑高墙,有人造风车,区别在于是否有眼光和胸襟。“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如是评价这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虽然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对于未来的描摹与设定,但最大公约数,仍然是对于和平与发展的渴盼,是摒除全球化逆风,破除霸权迷思,共同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发展环境。国际舞台上,世界普遍期待的,是讲信誉、讲规则,“说到愿做到”“说到能做到”的伙伴。尤其当下,越是不确定性持续加大,越是不稳定、难预料成为一种常态,确定性、稳定性就越成为全球稀缺资源。这就不难理解,何以兼具发展力、信用度与确定性的中国,“朋友圈”越来越大。

不同于历史上一些大国以“收割型”扩张实现现代化,有学者将中国称为“赋能型大国”。一路走来,中国始终坚持惠及世界,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便车”“顺风车”,被誉为“不仅是经济逻辑的更新,更是文明境界的升华”;始终聚焦合作共赢,引领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当今时代各国发展不是排他的竞技,而是共生的成长;始终大方分享发展经验,有学者感慨“从中国学到最重要一课,是选择符合国情的发展逻辑而非外部给定的公式”……随着命运共同体的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不断走向世界,中国正在为世界“赋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现代化发展之路上,中国的“稳”与“进”,就是世界的“利”与“机”。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如此评价,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治理者“试图指引方向,在国际社会建立起一个崭新、强大、和平的力量”。从走向世界到与世界深度互动,从解决自身发展问题到成为世界发展引擎,一个坚持立己达人、协和万邦的中国,一个始终扎根周边、贡献世界的中国,一定会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编辑:胡宇齐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