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7 13:45
北京景山学校通州分校立足大运河文化,将体育课翻出“新花样”。记者 唐建/摄
赛龙舟、舞彩龙、运货物……体育活动课也能翻出“新花样”。昨日,“寻迹千年大运河,扬帆万里健康路”跨学科主题学习暨北京教育学院第三期“协同创新学校计划”活动在北京景山学校通州分校举行,来自京津冀12所学校的教师团队为学生带来一场场融入运河文化的体育活动课。
早上8点多,操场上已经热闹起来,锥筒、软垫、沙袋、轮胎等道具均已就位,15节体育课在室内体育馆与操场分三个时段同步开展。“加油!加油!”在景山学校通州分校体育老师石梓薇的带领下,学生们6人一组,化身“纤夫”,正一起拉动拴了轮胎的龙舟向前走,不一会儿,学生们又各自成组,开始搬运实心球,体验运河“脚夫”运货的艰辛。操场其他角落也都在忙碌着,有的舞动着彩龙,模拟五座城市的运河水脉;有的拿起水桶,分成几组净化大运河水质……
“我上的这节课是仰卧推起成桥,主要让学生用身体模拟大运河上的桥梁,这样不仅锻炼了形体和力量,也让学生了解了大运河文化。”景山学校通州分校体育老师张琴说。
京津冀的教师团队们也不示弱。天津市武清区下朱庄街南湖小学体育老师闫爽把垫子作为小车,让学生们模拟河道塌方时运送伤员的情景;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第一中心小学体育老师亢青青带来的“南来北往兴万家”,则将软垫标记为不同种类的货物,让学生们模拟在南北不同城市间的运货过程。“我刚刚是从北京运的‘煤炭’,我觉得这节课特别有意思,让我了解到了每座城市都有什么特产,也认识到原来通过一条大运河可以沟通南北。”景山学校通州分校三年级(3)班学生韩亚汝说。
主题活动后,来自京津冀各学校的校长与专家针对体育与跨学科融合展开交流研讨。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贾晓玲表示,此次活动旨在立足大运河文化,让运河边长大的孩子们懂得传承,同时也是贯彻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八条”中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的要求。通过此次活动,京津冀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将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京津冀三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