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花?
2025-04-18 10:1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花?

文|融评

人间四月天,赏花正当时。

日坛公园的“恰恰缕金裳,浓熏百和香”,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海棠盛绽映花溪”,北小河公园的“樱花占得春光早,雪缀云装万萼轻”,团结湖公园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四得公园的“春意浓时梅更艳”……都引得游人如织、共赴春约。

爱花,似乎是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是为古人“四爱”。

而今,公园里那些追花赏花拍花的人,也接续了这份对花的挚爱。

那,为什么中国人会这么爱花?

须知,就赏花文化传统而言,没哪个地方比中国更深厚,没哪群人比中国人更痴爱。

奉梅、兰、竹、菊为“四君子”,端午节用艾叶辟邪、七夕以凤仙花染指甲、中秋赏桂花、重阳插茱萸赏菊、春节以年宵花迎新,皆为注脚。

花,承载了国人对自然造化、宇宙万物的情感,也成了国人现实理想与人文情愫的投射。一花一世界,观花即观心,赏花也是很多人在“天人感应”宇宙观下的精神修炼。

因为爱花,花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也衍生出了多样化价值。

社会层面,花成了情感连接的媒介。

清明踏青折柳,重阳登高簪菊,冬至围炉观梅……古人赏花,经常是与友人同行、与家人俱往。杨巨源说“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写出了全民共赏的意趣;白居易说“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道出了与友醉赏的乐趣。

今天的国人同样会借共赏花景之机,去跟亲朋好友聚集交流、增进感情。

眼下全国各地都在用各式赏春系列活动,掀起春日赏花热潮。拿北京朝阳来说,在第二届北京朝阳花园节期间,各个公园里就聚满了赏花一族。

很多人或是携老挈幼,或是呼朋引伴,或是约上另一半,在你陪我打卡、我给你拍照中润养亲情、友情、爱情。赏花,成了人们同行共享的连接带。

经济层面,花成了赏花经济的载体。

在文旅商融合的背景下,将传统踏青赏花活动升级为融合文化体验、休闲消费的复合型经济活动,升级“花样”、补强“花链”、拓展“花边”,努力变颜值为产值、变风景为“钱景”,激发“赏花+”带来的消费活力,成了全国各地撬动文旅新活力的重要抓手。

浙江桐庐油菜花海“迷宫”、新疆伊犁杏花沟马背赏花、江苏兴化千垛水上花田、四川金川梨花旅拍、山东菏泽牡丹“国潮快闪”等,都吸引了无数人前去打卡。

北京朝阳也成了大量游客的春季赏花旅游目的地,这背后是北京正乘着建设花园城市的东风,持续丰富赏花旅游产品供给,将“赏花经济”变成北京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努力。

中国人爱花,是“风雅基因”的萌动,是“诗性血脉”的觉醒。赏花带来了情感连接契机,也带来了文旅消费增量,又让花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得以打通连接。

花之美,在花色,也在花外。就让我们爱惜花景,也以花为媒激活更多的情感连接与更旺的消费活力,更充分地感受解锁繁花带来的美好——“花开千重锦,更有万种香”。

来源:北京朝阳微信号


作者:

北京朝阳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