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死因,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为何说他是为法制事业而献身?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郝铁川

2025-04-21 09:00 语音播报

学习

  屈原死因,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近读童洪锡先生《法解文史——文史作品中法律纵横谈》(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一书,感觉或可再添一说:屈原是为法制事业而献身的改革家。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意思是,楚怀王让屈原修订法令,上官大夫要将屈原拟定的法令草案占为己有,屈原不同意,上官大夫就对楚怀王说,你让屈原修订法令,屈原到处炫耀,弄得尽人皆知。每当一个法令颁布,屈原就把功劳都揽在自己身上。楚怀王听了当然生气。上官大夫的谗言起了作用,楚怀王由此对屈原产生了反感、戒备之心,冷落直至将其流放,最后导致屈原自杀。

《楚辞讲座》,汤炳正著,汤序波、汤文瑞整理,北京出版社出版

  由此可知,屈原的死因是上官大夫为争夺屈原的立法权、立法成果,然后到楚怀王那里诽谤屈原,导致怀王怨恨、流放屈原,屈原忧愤自杀。

  那么,屈原所立法令的内容是什么呢?汤炳正先生《楚辞讲座》一书(北京出版社出版)作了如下内容的梳理。

  第一,励耕战。屈原在《九章·惜往日》里回忆与楚怀王合作时的情况写道:“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这正是从“励耕”“励战”角度来说的。值得注意的是,屈原说“国富强而法立”,是强调用“法”来确立这种“励耕战”政策的。这可以使我们体会到屈原所草“宪令”是一定有“国富强”“励耕战”的条文精神的。

  第二,举贤能。《离骚》里说:“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在《离骚》和屈原其他作品中,“举贤授能”这方面的句子还有很多。《管子·君臣下》里说道:“布法出宪,而贤人列士尽功能于上矣。”意思是,颁布了法律宪令,贤才能人就都来为国君效力了。可见《管子》明确说出了“举贤能”并写进当时法令之中的,那么,屈原“举贤授能”的诗句,自然是他所草“宪令”中这方面内容的流露。

  第三,反雍蔽。什么叫“雍蔽”?在周秦诸子中的解释是,在上下、君臣之间,有一个东西壅塞隔开,使下情不能上达,君臣不能沟通。这大致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有坏人或者有不好的制度,使下情不能上达,二是上面的政策法律不能贯彻下去,中间有人搁着,有阻塞。纵观历史,这种“雍蔽”现象往往是因为朝廷中有坏人、有奸臣在有意识地干坏事。所以屈原在《九章·惜往日》中指出:“独障雍而蔽隐兮,使贞臣为无由”,“谅聪不明而蔽壅兮,使谗谀而日得”等。即是说楚怀王被朝中坏人雍蔽,不明是非。所以那谄谀的小人越来越得志,青云直上,越来越得势。因此,屈原的政治主张不能上达于君,受到阻碍和破坏。“反雍蔽”在周秦古书中是多次出现的内容。《管子》中多次讲“反雍蔽”,《战国策》里所说“郭偃之法”也有“反雍蔽”的内容。

  第四,禁朋党。屈原在《离骚》中有“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等诗句,尖锐地揭露了党人朋比为奸的本性。《离骚》里还揭露了这批党人竞进贪婪,“冯不厌乎求索”,渔利百姓,聚敛财富,作恶多端的本性。对楚国这批贵族的本性,《国语·楚语》《战国策》都有揭露。管子、商鞅、吴起、韩非等人对朋党狼狈为奸、危害国家的行为都进行了大胆揭露,屈原禁朋党思想与他们是相通的。屈原的前辈吴起变法,即明文规定“禁朋党以励百姓”。

  第五,明赏罚。屈原在《九章·惜诵》中说:“忠何罪以遇罚兮,亦非余心之所志。”意思是,我忠心耿耿为何遭罪呢?这是我想不通的事情。《哀郢》中又说:“信非无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惜往日》里也说:“何贞臣之无罪兮,被离谤而见尤。”总之,屈原是坚决反对赏罚不明的。在先秦革新政治家的著作中,都反复强调“明赏罚”这一问题,并将它以成文法的形式在“宪令”中体现出来。《韩非子》里说:“宪令行之时,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诛。”所以屈原在自己起草的《宪令》中应会写上“明赏罚”的内容。

  第六,变民俗。《离骚》中有“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固时俗之从流兮,又孰能无变化”“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等诗句,屈原这里所说的“世俗”,固然是指怀王左右的谗佞之臣而言,但作为革新政治家来说,它所谓的“世俗”,当然也包括上行下效而形成的社会风气在内。屈原改变“民俗”的思想,也应当是他所写“宪令”的内容之一。战国时的不少改革家皆重视“一民俗”,如商鞅“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吴起“损不急及之官,塞私门之情,一楚国之俗”。《离骚》中那些对世俗的反感,是屈原政治上“变民俗”“一民俗”的思想流露。

  屈原虽然没有留下“宪令”的基本内容,却留下了《离骚》《九章》等诗篇,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些诗篇出发,结合先秦诸子的论述,去探讨其“宪令”的基本内容,大致勾勒出它的轮廓。

  汤炳正前辈以他对屈原精深而渊博的研究,给我们展示了屈原一个变法改革的政治家形象,使我们不再停留在他仅仅是一个诗人的认识上。童洪锡先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但仍未引起法史研究者的重视。因此,笔者草成此文,再作呼吁。

  (作者为河南大学法学院教授)

最新文章

编辑:袁昕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