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将举办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在即,作为此次参赛队伍之一,“天工”队正在紧张有序地备赛调试。“天工”队发言人魏嘉星说:“我们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天工Ultra’将参赛,力争取得优异成绩。”
“天工Ultra”这位选手的配置如何?
现在准备得怎么样?
△“天工”进行视觉感知训练。资料图
△“天工”进行户外奔跑训练。资料图
走进测试场地,便见“天工Ultra”的“庐山真面目”。只见这个人形机器人通体黑色,身高约1.8米,体重约55千克,是基于去年4月发布的全国首个通用机器人平台“天工”进行迭代升级的。当时,“天工”实现了全球首例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奔跑;如今,“天工Ultra”基于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拥有了更强的具身运控能力,奔跑时速从6千米每小时提升到最高峰值速度12千米每小时,且能在斜坡、楼梯、草地、碎石、沙地等多种地形平稳移动。
“为参加马拉松,我们需要本体、运控、具身智能等各部门的工程师和研发人员一起协同攻关。”魏嘉星介绍道。面对长时间奔跑,人形机器人的本体会不会稳定性不够?关节发热怎么办?重量和刚度怎么平衡?不仅要解决这些硬件难题,“天工Ultra”还需要通过优化运动控制算法,进一步增强关节协调运动能力、步态协调能力和复杂地形通过能力等。软硬协同,才能让“天工Ultra”更好适应拐弯、斜坡、崎岖路面等真实户外环境,跑得更稳、更远。
△“天工”人形机器人正在奔跑。资料图
“我们除了在室内和仿真环境中测试,还要去户外实测,以保障‘天工Ultra’能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魏嘉星说。通过户外实测的反馈,决定为“天工Ultra”穿上鞋子。“人形机器人在长时间、远距离奔跑过程中,脚掌会受到地面所带来的持续冲击和摩擦。给‘天工Ultra’定制一双鞋子,是我们想出来的一种减震方案,能帮助机器人更安全地完成比赛。”
在此前的实地适应性测试中,“天工Ultra”一共用2小时52分钟跑完半马全程,还顺利完成了一次5公里彩排。随着赛事临近,“天工Ultra”也像运动员一样,正通过保障团队的调试和优化做进一步准备,争取保持一个好的参赛状态。魏嘉星说:“我们认为,北京亦庄举办此次赛事很有意义,这不仅是一次对公众的技术普及,也能很好地催动大家解决人形机器人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我们期待能在赛事中发挥出最好水平,也会把赛事中突破的技术陆续进行开源开放,加速整个行业的应用和落地,推动人形机器人更快地走进千家万户和千行百业。”
编辑:刘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