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悦成长
北京日报小苗

2025-04-19 08:58 语音播报

城事

编者的话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通过博览群书,孩子们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也提高了写作水平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在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与孩子们一起在书香中浸润心灵。

不可错过的风景

北京八中第十三届素质班(2)班 付雨彤

四季更替,岁月如梭。迎春绽放,海棠摇曳,紫藤轻拂,玉兰舒展。大街小巷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而在传统诗词之中,也有不可错过的风景。

最开始喜欢诗词的时候,是被诗人笔下的一花一木、一景一物的魅力所折服。读“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我仿佛在窗边欣赏滋润万物的雨滴答落下,听着巷子里卖花的小贩不紧不慢地吆喝。读“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我眼前便出现几只在红叶飘零时啼叫着飞过的大雁,仿佛感受到了秋风的凉意。这世间的千万胜景,春的悦目,夏的动人,秋的舒爽,冬的深邃,都可以在诗词中一览无余。

后来,我渐渐从作者对景色和见闻的感触与思考中获得启迪。以前,一看到花谢,我总有些惋惜。直到读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才恍然大悟:花开花谢,花谢花开,是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规律;正是这一次的花谢造就了下一次的花开,生命就是这样循环下去。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仿佛看到贬谪江州的旅人和红颜渐逝的歌女,初次相逢便惺惺相惜。两个不相识的人,却有着同样孤苦的遭遇,我从诗中感受到了人间冷暖。这一句句或悲或喜的诗词,让我从单薄的纸页中读到了世间凡人的经历和感悟。

现在,我能从诗词中读出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尊敬他们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我很喜欢“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的意境,它体现了诗人向往自然、追求至简生活的理想。读“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我会思考:人生究竟要怎样度过?是只求平淡安稳过一生,还是要不畏坎坷去闯一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苏轼眼中,无论风雨还是晴天,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不存在好与坏之分。这些诗句,有些是伤心时的慰藉,有些是骄躁时的清凉散,它们像一束光,解开了我心中的许多困惑,照亮我前行的路。

诗词,是伴随我从小到大的风景。从中,我读到了赏心悦目的美景,读到了人间的悲喜情景,也读到了启迪心灵的奇景。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我跨越古今,找到了许多知己。心中有诗,无论何时,前途自有风景。

指导教师 王丽

走进书中世界

北京汇文中学初二(5)班 李铭仪

小时候,每当我拿到一本书,无论薄厚,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读完。那时,我只读故事情节,对于景色、人物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一概略过。每当我读完一本书,脑海中只留下一条简单的故事线,对书中人物的印象并不深刻。

直到那一天,我花20分钟看完了《傲慢与偏见》。是的,20分钟!然后我从房间里走出来,准备去吃点冰淇淋,妈妈突然问我:“你有认真看吗?”“当然!”我脱口而出,并顺手将书扔到沙发上。“那你给我讲讲吧。”“嗯……就是一个关于女主解除误会喜欢上男主的故事。”“没了?”“没了!”我回答着,并往厨房走去。没想到,妈妈挡住了我的去路,并严肃地问我:“那你看完这本书后的收获是什么?难道你看完这么厚的一本书,只有吃冰淇淋这一个想法吗?”听到妈妈的话,我愣住了。是啊,我读完这本书究竟有什么收获呢?妈妈见状,又说道:“读书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可以丰富内心,让人感到快乐,但前提是你必须用心读,不止一遍地读,设身处地地体会书中人的情感,真正走进书中的世界。”我沉默着,思考着妈妈说的话,然后说:“我去重读一遍。”妈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回到房间,我将书重新翻到第一页,开始认真读。就像妈妈所说的,尝试着真正走进书中的世界。我开始不只关注故事情节,对景色、人物外貌、人物心情等细节的描写,都细细品读。于是,我渐渐读出了许多之前没读到的内容。我读出了伊丽莎白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独立的思维,读出了达西一开始的目中无人和被拒绝后为爱做出的转变,还读出了他们的亲朋好友那些美满或不美满的故事。在阅读过程中,我有时紧张,有时喜悦,有时又感到气愤。当我放下书时,窗外的太阳不知何时已经偏西了,因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我的身体感到有些酸痛,心里却异常愉悦。

我走出房间,妈妈也刚好从厨房走出来。“这次读的时间挺长啊!”妈妈笑道。“嗯!”我回答。“不错!去吃冰淇淋吧!”妈妈的语气也轻快了不少。冰淇淋?我已经完全忘记了。不经意间,我看到了窗外美丽的晚霞,这让我惊喜不已,因为我可能是头一次如此仔细地欣赏晚霞。

自那以后,我读书不再囫囵吞枣,而是在细读中真正感受读书的快乐与意义——那是书中世界带给我的惊喜。

指导教师 彭薇

书香生活

北京学校高二(20)班 水致远

一本书,能听花开花落,可见人间冷暖。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每一本书都有独特的韵味,读书就是去品一本书的韵味,也可以找到隐藏在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感。每读完一本书,我都会回味无穷。

还记得上次全身心投入地去读一本书已经是一年前了,那时学业并不繁重,我也有时间在睡前感受那份安宁。而不久前我从作业中抽身,再拿起闲书时,却发现自己读不进去了。的确,我现在很难去感受那份闲适,很难再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了。那段曾经饱读闲书的岁月,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读史使人明智”。做数学题时我们通常会把错题整理在错题簿,以防再错。古话有云:“前车之失,后车之鉴。”我们不能预测未来,但我们可以多读史书,用前人的经验来规避不必要的损失。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气质不是具象的,是一个人骨子里的东西。它不能被看到,但可以被感受到。读书是对一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能真正从内到外改变一个人。你读过的书,可能在你脑海里的印象已经不深刻了,你认为它们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其实它们一直在影响着你。每读一本书,你都是在与作者对话,都可以了解作者的人生阅历。读书塑造了一个人沉稳的气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可以拓宽眼界,积累知识。读书可以让我们不再偏居一隅,而是畅游古今与中外。名言云:“厚积而薄发。”你读的每一本书都在帮你进行人生的积累,充实着你的头脑。

如果你能寻一刻空闲,不妨拾起一本有趣的书,慢慢享受美好的书香生活吧。

春日寻诗

实验二小五(6)班 丁俊铭

春天到了,为了迎接春天,我们班举行了春季赛诗会,其中有一项春字飞花令。我为了备战,背了七八十句带春字的诗句,没想到连决赛都没闯进去!前三名的同学,都背了一百多句!佩服的同时,我还有点郁闷。

爸爸安慰我:“没事儿,古诗呢,绝不会白背的。”为了证明他的观点,他带我去了陶然亭公园。

一进公园北门,是一座小山,从门口看它的时候,觉得整座山已经被朦胧的绿色笼罩,但爬上去,左右看看,小路两旁的泥土中,只有稀稀疏疏的小草。我兴奋地对爸爸说:“这就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了!”

翻过小山,我发现山这边的桃花好多都盛开了,而刚才爬山前,那边山脚下的桃花大多还只是含苞待放。爸爸说:“刚才我们在山的北面,现在是南边了。这里光照更充足,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啊!”一阵风刮过,花瓣像雪片一样落下,好多小朋友在捡花瓣。我脱口而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顺着山脚下的小路来到湖边,冬天作为冰场的湖面已经可以划船了。我和爸爸划船来到湖心岛旁,几只鸭子正在戏水,旁边还有一对鸳鸯,好几只游船在湖面徜徉。我伸手摸了摸湖水,开心地跟爸爸说:“春江水暖鸭先知,现在不仅鸭知,鸳鸯也知我也知啦!”

划完船,我们准备回家了。我感叹道:“公园真好!春天真好!出来玩真好!这里真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爸爸咱们再玩会儿吧!”爸爸看着我,幽幽地说:“好像妈妈给你布置的作业还没有写完吧?”我的脸立马垮了下来:“啊!这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啊!”

指导教师 崔宁

感谢阅读

北京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六(3)班 麻悦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圣杜甫笔下的这句诗,从我记事起就萦绕耳边。然而直到现在,我才真正体会到它的含义。

小学低年级时,我喜欢看绘本,而对于长篇布满字的书感到厌恶。三年级写作文时,我只能勉勉强强把所有会写的字胡乱地码在一起,根本不知所云。语文考卷50字作文那一部分,老师鲜红的笔迹在我的作文上圈圈画画——全是错别字。当时,我痛苦不堪,垂头丧气,再也不想写作文了。

记不清是上几年级时,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中午,无事可做的我鬼使神差地拿起一本《一千零一夜》。没想到,我一下子就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书中所有的字仿佛在眼前跳动起来,编织成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画。我就像跳进了故事的湖泊里,情节的水花卷着文字的波涛,让我的心情跌宕起伏。我坐在浪花上,在文字的涟漪中穿越各个世界。这本书激发了我对阅读和文字的兴趣。从此以后,我就像扎根于沃土的小树苗一般,贪婪地吸取书籍的养料。

不知是哪一天,我再提笔写作文时,脑海里冒出许多词语和句子,它们迅速排好顺序,形成一条条文字溪流,等待着我那只完全跟不上思路的手把它们释放出来。我一头扎进自己的作文中,脑海里不断闪现书上读过的内容。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着,拼音消失不见了,文字的小溪在稿纸上缓缓流动,留下优美的痕迹。黑色签字笔的笔尖在豆绿色的格子上行走着,留下一个彩色的故事。当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我久久地凝视着那篇作文,几乎要欢呼起来——写作的感觉竟然如此美妙!

尽管我还远远没有读够“万卷书”,但我已经体会到了阅读对写作的巨大帮助。感谢《一千零一夜》,感谢阅读,让我拥有了无数灵感,找到了写作的自信。

指导教师 韩菘

近期征稿主题:

漫步名人故里

是怎样的环境熏陶出了那些名留青史的伟大人物?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是什么样的?请详细描写你参观过的一处名人故居或故里,谈一谈参观后最大的感受。

截稿日期:2025年4月24日

歌声中的故事

“有没有那么一首歌,能让你轻轻跟着和?”每当听到它,你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难以忘怀的人和事。在这飘荡着歌声与花香的季节,写下你的歌声中的故事吧。

截稿日期:2025年5月8日

端午情思(征文和绘画)

又到粽叶飘香时,每年的这个时候,你会想到什么?是否曾有那样一个端午节,成为深藏心底的回忆?欢迎用文字或绘画的形式告诉我们。

截稿日期:2025年5月15日

保护环境,有我一份

地球是每个生命赖以生存的家园。在你参加过的环保活动中,哪一次印象最深刻?请详细记叙事件经过和心得体会。

截稿日期:2025年5月22日

昆虫记

你喜欢昆虫吗?是不是也像法布尔一样,通过仔细观察“虫生”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事情?快来分享你的昆虫观察笔记吧。

截稿日期:2025年5月29日

我是大作家

唐僧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后散伙了吗?哈利·波特的孩子长大后又会发生哪些事?如果你觉得读完名著还不过瘾,那就展开丰富的想象,为名著、名篇续写新篇章吧。

截稿日期:2025年5月29日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名著的心得体会,包括儿童文学名著。

长期征稿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长期征稿

点此查看“小苗美食”短视频征集启事

投稿须知

感谢您参加北京日报《小苗》的作品征集活动。

为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活动环境,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来稿请投至

邮箱

xiaomiaozhoukan@163.com

或微信小程序

https://xuejing.takefoto.cn/xmzk/#/home

邮箱投稿标题请注明征稿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小程序投稿请按要求填写。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版形式提交。图片类作品以绘画、书法作品为主,JPG格式,单幅不超过3M。视频类作品需竖版拍摄,MP4格式,单个作品不超过100M。

北京日报《小苗》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小苗》编辑组2025年4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


编辑:张品秋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