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亟待突破自己体能极限的运动员,一边是首次试水马拉松的人形机器人,在朝霞初染的亦城大道上,一幅人机共跑的和谐画面正在上演……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
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由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总站、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赛事主题为“亦马当先,智领未来”。本次赛事探索性地开启一场科技与产业发展的马拉松,搭建起测试验证平台,展示人形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发展成果,打造产业链交流和创新应用的推广平台。
人形机器人和人一起跑马
早上7时30分,各参赛队的人形机器人选手和跑者在起点同时鸣枪起跑,一起参加21.0975公里的半程马拉松比赛。
△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
本届赛事聚焦人形机器人自主运动能力极限挑战,创新“全程设备稳定性考核+综合运维能力评估”赛制,不鼓励参赛机器人中途更换电池或更换机器人,对更换机器人设置罚时制度,第一次更换罚时10分钟、第二次罚时15分钟、第三次及以上每次罚时20分钟,对于电池更换,全程计时系统不做暂停,计入总成绩。同时,遵循“同步报名、同一赛道、同时起跑”原则,人形机器人与运动员在起点同时鸣枪起跑,共跑同一路线,但拥有单独赛道。
△人形机器人“天工Ultra”一马当先冲出起点。
赛道上,人形机器人在起点按“Z”形布阵排成2列,依次发枪起跑,金属关节的嗡鸣声与跑鞋摩擦地面的声响相互交织。人形机器人“天工Ultra”一马当先冲出起点,小顽童队和旋风小子队的松延动力N2人形机器人迈着短腿奋力奔跑,清华通班队的“Kuavo(夸父)”跑步姿势和人很像……
△人形机器人和人一起用脚步丈量北京亦庄的科技、生态和人文之美。
一路上,选手们从本次赛事位于南海子公园一期南门的起点,跑向位于通明湖信息城的终点。他们经过南海子公园,跨过北京亦庄最新地标性建筑文博大桥,穿过泡桐大道领略“一城花海,两侧紫韵”的梦幻风景,还途经北京亦庄标志性点位和重点企业,人形机器人和人一起用脚步丈量北京亦庄的科技、生态和人文之美。
与去年相比,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正式升级为中国田协A1级赛事,并在多项核心竞赛组织工作中达到了中国田协相关标准。逐鹿赛场,来自埃塞俄比亚的两名选手分别以枪声时间1小时2分36秒和1小时11分7秒的成绩,获得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男子组和女子组冠军。
△人形机器人“天工Ultra”冲线夺冠。
经过激烈地角逐,天工队凭借2时40分42秒的成绩获得冠军,松延动力小顽童队、行者二号队分别获得亚军和季军,天工队、松延动力小顽童队、行者二号队、松延动力旋风小子队、EAI队、半醒机器人队获得完赛奖。此外,将根据大众评选结果,评出最佳人气奖、最佳步态奖、最佳形态创新奖。
人形机器人“顶流”迎接极限挑战
“‘天工Ultra’加油”“大高个人形机器人跑得真快”“矮个子机器人像小朋友”“机器人摔倒了也很呆萌”……赛事现场,人形机器人引起大家的关注。人跑马拉松是体力和耐力的比拼,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是为了什么?参赛过程中,人形机器人及其参赛团队又要面对哪些挑战?
“人形机器人作为科学技术的集大成者,马拉松是对其行走、奔跑、全身协同、具身智能等能力的最佳检验场景之一,也是对其可靠性、耐用性的一次综合测试。”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表示。从赛道地形来看,全程约21公里的距离中,涵盖了平地、上下坡等多种复杂路况,这些都是对机器人本体、感知、运控算法等的全方位考验,同时长距离还对续航能力提出挑战。
纵观此次参赛的20支参赛队,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宁夏等全国各地,既有高校、研究院所组成的参赛队,也有企业成立的参赛队。人形机器人选手中,“天工Ultra”、松延动力小顽童、行者二号等业界“顶流”纷纷亮相。
△人形机器人选手“天工Ultra”。
△人形机器人选手松延动力小顽童。
△人形机器人选手行者二号。
站到真实赛道上,人形机器人选手“各显神通”。看向北京亦庄的人形机器人:“天工Ultra”身高约1.8米、体重约55公斤,今年不仅将时速从6千米/时提升到最高峰值速度12千米/时,还通过搭载“一脑多能”“一脑多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变得更聪明。天工队发言人魏嘉星说:“为参加马拉松,我们攻克了本体的稳定性、轻量化设计、关节长时间运动易发热等硬件难题,还通过优化运动控制算法进一步增强了关节协调运动能力、步态协调能力和复杂地形通过能力等。参赛过程中‘天工Ultra’的平均速度7.88公里/小时。”
此外,小顽童队和旋风小子队的松延动力N2人形机器人身高1.2米,体重30公斤,能实现以最快3.5米/秒的速度奔跑、完成单双脚跳跃及舞蹈,以及连续空翻等高难度动作。亦马当先队带来的参赛机器人为BoosterT1,身高1.2米,体重30公斤,通过搭载先进运动控制算法,能实现1秒内摔倒起立,并实时分析赛道情况,自动调整步伐和节奏。
△亦马当先队选手BoosterTI在比赛中向观众挥手致意。
轩辕机器人队的“轩辕”,身高1.72米,体重88公斤,手臂负载约20公斤,还具备AI智能问诊功能和智能情感识别能力。钛虎队的TI70A身高1.7米、体重48公斤,单手负载达5公斤,且扭矩密度远超行业水平,适合未来的实地作业应用场景需求。小巨人队的人形机器人,具备拟人化稳定行走、拟人化180°大角度运动范围、10米范围内人机对话等能力。
△清华通班队的Kuavo(夸父)。
清华通班队的Kuavo(夸父)身高约1.66米、体重约55公斤,奔跑速度可超7千米/时,能在户外低温、大风、地形起伏等复杂情况下,实现30分钟的持续稳定跑步。灵宝机器人队出战的机器人是CASBOT SE,身高1.7米,体重48公斤,全身采用自研的一体化关节,具备灵活性和抗冲击能力,达到长续航与瞬时大电流输出之间的平衡,并具备稳定的全身协调控制能力……
为了让这些形态各异、高矮不同、功能多元的人形机器人同台竞技,赛事组委会做了不少准备。经过综合研判,本次赛事全程设置若干补给站,为参赛队提供所需要的机器人用电池、安全设备和辅助工具。过程中,人形机器人配有操作手、工程师等全程陪同,既允许人形机器人跟随奔跑,也允许采用工程师遥控操作的方式,并有专属保障车辆跟随。考虑到续航问题,在比赛过程中,机器人可更换电池。
“不同于人跑马拉松是个体之间的较量,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是人机协同的综合比拼。”梁靓表示,“我们举办的这场赛事更像是一场赛车竞技,操作手就像赛车手一样跟在机器人身边,进行辅助或操控。因此,赛事除了测试和展示机器人本身的关节、动力电池、材料、通信等方面的稳定性之外,还考验机器人团队的操作、控制、研发训练等整体水平,对未来机器人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人机共跑”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这既是一场体育盛事,也是一次科技盛宴。以“人机共跑”为契机,赛事期间的自动驾驶车辆开道、全市24块8K超高清大屏同步直播、机器人项目投融资路演、机器人秀节目等产业链相关配套活动,也让科技创新更好地融入人文生活,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8K超高清大屏同步直播。
值得关注的是,赛事还开创为人形机器人投保的创新模式。举办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尚属全球首次,因此没有现成经验、数据可供参考。为解决赛事保障、选手参赛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北京亦庄引入中国人保全力护航。赛事期间,中国人保定制“科技+体育+保险”全方位保障方案,并组建专业理赔服务团队驻场,不仅能保障参赛机器人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及运输过程导致的自身损失,也能赔偿机器人在比赛中对第三方造成的损失,让主办方、参赛选手和机器人企业吃下“定心丸”,探索新质生产力保险和服务的更多可能性。
“在这场全球首创的赛事中,人形机器人与人同场竞技,不仅能借助极限场景倒逼技术突破、展现标杆性应用成果,还能激发社会对‘人机共生’的深度探讨,进而提升公众认知,促进机器人产业加速落地。”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这种加速并非空谈。北京已将人形机器人列入重点培育的20个未来产业中,作为北京市重要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和世界机器人大会的永久会址,北京亦庄正着力构建完整的机器人产业生态:打造龙头引领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引领作用,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突破和开源开放;创新机器人应用模式,落地北京机器人融资租赁公司,推动各领域低成本使用机器人,助力机器人企业实现市场扩容和产品创新;布局一批功能完备的产业创新平台,挂牌全市唯一类人机器人未来产业育新基地,落地全市首个人形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对外开放北京首个全品类机器人展示中心“机器人大世界”;建立要素集聚的具身智能创新生态,布局25万平方米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亦庄),支持百亿机器人产业基金落地……
截至目前,北京亦庄已集聚知名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生态企业300余家,打造“核心零部件+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物流机器人”——“1+6”产业体系,机器人产业链规模超百亿,占全市的50%。围绕具身智能领域,北京亦庄率先布局了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为代表的创新平台,落地小米机器人、优必选等龙头机器人本体企业,星海图等龙头具身智能企业,清能德创、灵足时代等关键零部件企业,基本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到应用场景的具身产业链体系。
产业爆发还需要临门一脚。北京亦庄近期发布的万台机器人创新应用计划释放出明确信号:在九大标杆场景提供超万个应用机会,其中近千台为人形机器人需求。而此次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事,正是最佳的技术验证舞台——在复杂开放环境中测试机器人持续运行能力,为产业化铺路。
正如马拉松精神所示,人形机器人“参赛即胜利,完赛是英雄”,过程中的每一次磕绊都是其进化的必经之路。魏嘉星表示:“人形机器人参加马拉松所学会的技能,也能加速他们在工业制造、特种作业、商业服务、家庭和养老服务等更多场景去应用落地。所有参赛团队在比赛中解决的一个个技术问题,都代表着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新一轮的创新实践和突破。”梁靓强调:“‘人机共跑’本质是协作而非竞争,这是技术验证的‘现实考场’,更是探索‘人机共生’新范式的创新实践和新起点,为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打好前站。”
今年8月,北京市还将举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随着北京世界人形机器人“一会一赛”全球品牌效应的显现,北京亦庄也将崛起为人形机器人技术竞技与产业融合的世界级舞台之一。接下来,北京亦庄将持续深化机器人产业生态建设,推动大脑、小脑、本体、核心零部件企业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积极筹备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下一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将赛事活动的影响力转化为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的动力,加速构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领航示范新城。多年以后,面对“人机共生”的未来世界,人们或将回想起在北京亦庄见证的那个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和人共同跑马的历史性时刻。
融媒体中心:张磊 吴凯 朱立强 吴江
编辑:徐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