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0 13:17
蟒感君恩
刘公正辉,京城制琴名家,师从岳丈许学慈,乃洪(光源)派传人。历三十年研制“复合仿生蟒皮”,终成大器。旧时胡琴蒙琴筒者,皆用蟒蛇之皮。日久,或为虫噬出小孔,或干裂生隙,故须常换,杀蛇取皮不可胜数。正辉先生独辟蹊径,与科研所合作,以碳纤维为原料,所制仿生皮京胡音质清丽,伸缩性强,又可防虫,渐为业界所公认。二十五年前,友人富公振华尝转赠正辉先生手制仿生琴一把,余甚宝之。一次京胡雅集,余携此琴面示于正辉先生。见二十五年前亲制旧物,保存完好,十成品相,刘公惊喜非常,把玩摩挲,调弦试之,手音极佳。余当场回赠正辉先生一联并书之:“竹经妙手能裁曲;蟒感君恩不解衣。”众友皆呼下联绝妙,为正辉先生“量身定制”,别无他词可比拟。
为记当日之盛,余复展为律诗一首。
谒京胡制作大师刘正辉先生兼会诸友
文场凤鸣世所稀,
而今弦动已忘机。
竹经妙手能裁曲,
蟒感君恩不解衣。
弓似游龙吟九阙,
剧承乐府盛中畿。
妙音清丽群贤至,
檐外黄莺难舍飞。
翁宅背词
1993年深秋,余到北京晚报实习。12月31日下午,奉命到塔院朗秋园采访剧作家翁偶虹先生,为“万家灯火”专栏重张写开篇。翁先生时年已八十五岁高龄,基本杜门谢客。余访之前,已有一位报社青年作者遭拒,因其于传统戏曲一无所知,话不投机。余自中学迷戏,自是信心满满。叩开房门后,见翁老长髯飘洒,气度不凡,端坐“六戏斋”中,专候我来。余为采访顺利,特献媚于前,放下背包,立于厅中,先背诵两段《锁麟囊》唱词,此翁先生平生得意之作。果然,翁老笑逐颜开,一见如故。谈至窗外天黑,室内灯明,方告辞满载而归。临别时,特请翁老于采访本上用墨,题写“翁偶虹”三字留作纪念。两日后,《北京晚报》“万家灯火”栏目重张,刊发翁先生专访《不薄今人爱古人》,余剪报珍藏。翁老签名,余尤宝之,曾将签名页从采访本上裁下来,装入集邮册中。所憾者,采访本已不知所踪。曩昔若不裁下,有两种可能:或采访记录与签名同在;或二者皆无。一念之差,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