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0 16:49
每年这个时候,北京雨燕飞越长达1.6万公里的旅程,跨越两大洲,历经沙漠、海洋与高山的考验,陆续回归古都的檐下。几百年来,它们依赖传统建筑的榫卯结构缝隙栖息,成为古建筑生态系统的活态组成部分,因此也被称为“楼燕”。有600多年历史的正阳门是北京雨燕的栖息地之一,那么今年,这里的雨燕回家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
每到傍晚,雨燕归巢时,清亮的鸟鸣在城楼周边盘旋,伴着古建在夕阳下,成为北京城独有的浪漫。北京雨燕选择在屋檐下筑巢的位置并非随机,它们青睐木质榫卯结构屋檐。这些建筑的飞檐翘角下存在天然的缝隙,甚至是通道,尤其是椽子与檩条交接处宽约3到5厘米的三角形空隙,为雨燕提供了理想的巢穴空间。
然而,古建作为人类重要遗产,雨燕的生活和栖息是否对古建的木结构安全有影响?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袁学军带领正阳门管理处团队和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合作,一起进行了相关研究。
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研究馆员袁学军介绍,自2018年起,就开始做雨燕栖息对古建的影响的课题研究,主要是对雨燕的粪便和巢穴的微生物基因组的DNA提取,通过实验室测序分析,来做出科学的结论。
实验室研究结合实地勘察得出结论:北京雨燕栖息对古建筑木质构件没有破坏力,对油饰彩绘不构成实质性影响,相对于自然环境因素雨燕粪便对油饰彩画的影响极小。同时,这项研究对北京雨燕巢穴进行了保护研究性实时观测,获取其繁殖全过程视频资料,为北京雨燕生物习性研究及保护积累科研数据。
随着中轴线申遗工作的推进,从2022年开始,正阳门也迎来一次大规模修缮,为了不影响雨燕的栖息和繁殖,也是做足了功课。
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研究馆员 袁学军:在修缮之前,对我们目测能够看到的雨燕巢穴做了一个三维立体扫描,完了建模,等于是做了一个数据库。在搭那个脚手架的时候,避开了雨燕的繁殖期。再一个,我们是在确保文物古建安全的情况下,把雨燕原有的进出通道给预留了。目测来讲,就是雨燕的数量跟以前并没有减少。
正阳门:挖掘故事
丰富中轴线文化内涵
随着正阳门雨燕研究与保护工作的开展,研究人员发现:雨燕回到正阳门的主要目的是繁育下一代。这几年,到六月底七月初小燕试飞的时候,每到傍晚,正阳门附近环绕着的雨燕能达到五六百只,那么,它们如何筑巢又是如何育雏的呢?
为了研究观察雨燕,正阳门城楼在方便的几个位置安装了14台摄像头,在雨燕回京的4月到8月期间,不间断地24小时观察雨燕整个繁殖期的生活状态。
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馆员 杨紫瑄:它们的生活很规律,像人是朝九晚五,它其实也是早上八九点钟就飞出去了,晚上在六点钟左右,它又会准时飞回到巢穴。在育雏期间,它是一个很负责任的父母,小雨燕,它每天要吃14到15顿饭,小雨燕吃饭时会把父母整个头含进去。
每年8月雨燕飞走后,杨紫瑄就会抽空整理摄像头拍摄的海量素材,连续几年给几个窝的雨燕写日记,记录它们的动态。雨燕归巢、喂食,这些雨燕家庭日常的画面都被一一记录。她还根据雨燕的性格给它们起了不同的名字,经常发呆的叫“阿呆”;还有只要老婆在窝里,就永远待在旁边的忠实伴侣叫“从心”。
随着对雨燕家庭故事的挖掘,这些长着大眼睛、大翅膀、小短腿、白下巴的小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而正阳门雨燕的故事也丰富了北京中轴线的内涵,让人感受到世界遗存的活力和整个城市的温暖。
北京雨燕
已形成新型城市适应模式
为了搞清楚北京雨燕的生存现状。2018年,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启动了北京雨燕科学调查项目,在全市范围内招募志愿者对雨燕栖息地和数量进行调查,他们被称为“数雨燕的人”,几年观察下来,他们有什么新发现呢?
杨开颜是一名中学数学老师,数雨燕一数就是三年,从三月底到八月,每周一次,清晨或傍晚,天宁寺桥南侧两公里长的河道旁,她和相隔几百米的伙伴约好时间,同时计数,确定区域雨燕的总数量。
北京雨燕科学调查项目志愿者 杨开颜:几只的时候直接就能数过来,如果真的是大群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拿手机拍下来。志愿者开发的相当于是小程序,然后把拍的照片直接上传,上传以后,它直接在里边就能够识别出有多少只了,上上周的时候我们这数到了381只。
对于杨开颜和大多数志愿者来说,数雨燕是他们在都市生活中与自然连接的一种方式,慢慢地,他们的家人也会加入进来,雨燕也自然地成了一家人共同的话题。
北京雨燕科学调查项目志愿者 杨开颜:有个桥叫风筝桥,到傍晚的时候,会有大人带着孩子在这玩,在这放风筝,雨燕也在这飞,它再有叫声,你就会觉得特别美好。
七年时间,北京雨燕科学调查项目志愿者数量从三百多人扩展到了八百多人,固定观察点的数量也从最初的二十几个变成了现在的四十多个。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高级工程师 史洋:我们以前以为雨燕都是在古建里繁殖,但是通过我们调查发现其实雨燕很多分布在天宁寺桥、北京西客站等现代建筑。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可能雨燕正在从传统的古建繁殖地向一些现代建筑繁殖地扩散。
监测数据显示:
四十多个固定调查点最大值从2018年的不到7000只增加到了10182只。
北京雨燕栖息地结构也呈现显著变化:
天宁寺桥、四惠桥等现代建筑集群占比达66.4%,正阳门、北海五龙亭、颐和园等古建集群占33.6%。
表明北京雨燕这一物种已形成新型城市适应模式。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高级工程师 史洋:雨燕筑巢有一个要求,比如足够高,可能5米以上,现在各种立交桥、现代建筑,都越来越多了,很多雨燕就开始向这些现代建筑扩散。其实雨燕本质上是个伴人种,它一直就是在人类的社会周围附近生活,现在开始逐步适应北京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