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个中国古迹》:捡拾中华大地上的历史碎片
北京晚报 | 作者 王慧莲

2025-04-20 23:08 语音播报

京报读书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从黑龙江省阿城市金上京遗址,到海南省儋州市东坡书院,地图上显示3936公里,坐飞机的话一天就能到。从吉林省通化集安市丸都山城,到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喀什市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石头城遗址,地图上显示5290公里,自驾的话半个月便可抵达。而我,以上这些轨迹,却走了24年。

明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老牛湾

《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个中国古迹》 王慧莲 西苑出版社

24年时间探秘中国古迹

我是一名访古爱好者,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成长在北京钟鼓楼下的胡同里。古都北京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的文化氛围自幼影响着我,使我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在古代城市中钟鼓楼的报时功能与社会礼仪,可以说儿时的成长环境是我对古迹感兴趣的根基。

2000年我读大二的时候,大学闺蜜邀请我去她家玩,她是十三陵庆陵村人。第一次去她家做客时,明十三陵还没有修缮,当我置身在庆陵碑楼前,一下子被残破的断瓦残垣吸引,像是时光穿越了一样。正是那一眼惊鸿,坚定了自己热爱历史文化并亲自走访亲自考察与体会的决心。

访古不同于看风景,当我们看到美丽的山水与风景,会产生一种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的感叹,这是一种本能的美感。而还有一种文物古迹,会让你折服于他们千百年来历经时间的美感,从而去思考中华文明的产生、品味古人的匠心,与时间和古人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古迹的类型涵盖丰富,从大类上来说,国务院在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把古迹划分为古建筑、古遗址、石窟寺及石刻、古墓葬、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六大类型。但随便拆开古建筑类型,就会发现这里面就包括园林、寺庙、城墙、古代皇宫、古塔、衙署、宅第、古堡、宫观、古村落等。石窟寺及石刻又包含摩崖石刻、石窟、造像、石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又包括工业遗迹、革命文物、名人故居、铁路遗产等。

我国现存的不可移动文物可谓是类型丰富,涵盖了从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价值、社会背景、艺术审美等,这些文物古迹像是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历史碎片,访古看得越多,捡起的碎片也越多,历史的画面愈发清晰完整。不同朝代不同类别的古迹,大到建筑外观与规模,小到遗址上残存的蛛丝马迹,都讲述着时间的故事。古迹在一次次的修缮中,又有不同时期的遗迹需要辨别。访古所见与思考的过程,让人学习与进步,知识链补齐了,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加客观与全面。

我是从行走长城进而发展到探寻古迹的,走长城锻炼了我的体魄、磨练了我的意志、坚定了我积极阳光的心态。而探寻古迹追溯历史,则扩宽了我的眼界,领略到除了大好河山,还有一种来自历史来自时间的美。在激烈竞争的职场外,这种探寻会给内心注入力量,滋养着身心,当你的内心感受到这种美与温暖,一切都是美好的。

所以,探秘中国古迹,我从还在读大二的时候开始,到现在已经坚持了24年。24个春夏秋冬里,我在零下10余摄氏度的极寒冰雪里徒步过晋北长城,初心是为了感受戍边将士的不易。我在40多摄氏度的烈焰下徒步高昌故城,为了补全因为观光车不停车而会遗漏的细节。我在密林荆棘中徒步过四五个小时,体会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的意念,终寻到一座遗落在深山密林中的古塔。我在蓝天白云的江南寻访廊桥,突然雷暴大雨,白昼如黑夜,是当地老乡救助我走出困境,让我感受到他乡如故乡的温暖。这雪中送炭的人间真情,值得我用毕生铭记,并在余生的人生路上,用乐观豁达的处事态度,度过每一次迷茫与难关。

24年的行走,也坚持了20年的寻访记录。我从2003年左右就写博客,记录旅行收获,其中一多半都是关于古迹,多家媒体向我特邀约稿。随着网络的便捷,认识的同好朋友越来越多,我加入了民间颇有影响力的访古兴趣小组斯飞小组,并参与了书籍供图和条目写作。后期搭建斯飞坐标,很多点位是我亲自实地打点标注,提供一手实地信息的。为了记录古迹真实信息,我拜师学传拓,师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建军。2021年秋,西苑出版社编辑石曼琳老师找到我,让我将自己的所见所想写书付梓,我荣幸接受。

唐建陵翼马

绝版照片里的记忆

近些年,历史文化愈加被重视,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作为一个中国人,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与历史是最基本的。从一个单纯的看客到追寻文物古迹背后的历史文化,会让人收获很多知识。《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个中国古迹》从权威性与我个人实地考察两个层面出发,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基础,根据20余年的访古经验,按历史纵深、文化价值、艺术审美、探访便利性四个标准,精心推荐了1001处中国古迹。

如今市面上,古建筑与石窟寺相关的书籍很多,古墓葬、古遗址这两个类别并不多见,因而这两个类型为书中带来几分神秘与新奇。我们是中华儿女,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是猿猴吗?考古的科学性在一些遗址中得到了毋庸置疑的时间与实物佐证。蓝田猿人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给了我们和祖先对话的机会。考古出土的骨类文物证实,至少在100万年前,我们就已直立行走了。牛河梁遗址的大坑,其实是我们祖先5000多年前庙、冢、坛等具有祭祀性质的崇祖中心,我们的祖先崇尚礼仪,注重仪式感,他们借助这种崇祖的方式,达到团结部族、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步入陶寺遗址,考古大坑有宫殿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祭祀区等等,非常全面地表现出陶寺遗址作为中华文明早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需要秩序,通过陶寺先民留下的遗迹,后人不难发现农业、手工业在5000年前已经实现了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先民们建造过大型土木工程,宫殿建筑遗迹在5000年前已初见端倪。这些是后人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志和物化证据。我们所说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并不是空穴来风,这些早期文明国家的标志,都有比较全面的实证。

本书收录了《黑神话:悟空》95%以上的“国保”取景地,还有95%的中国境内世界文化遗产。书中所有的照片,都是我本人亲自拍摄的。很多航拍照片,以独特罕见的角度,为读者带去即使亲身前往也难以体验的全景视角,解锁大众未曾见过的中国。

全书1966张照片里,有近400张绝版照片。绝版,是因为天灾人祸、环境改变、遗失移动、修缮重妆、人为干预等因素,使古迹风貌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要知道,不可移动文物所处的环境,也是文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我亲眼见证过诸如北京万春亭还能登临,沧州铁狮子没有加盖棚子,北朝原址碑没进房子只在林间,岩山寺的金代壁画没上玻璃,唐陵、南朝石刻没围栅栏,北宋帝陵还在麦田里,失火之前的屏南万安桥和古徽州黄田村洋船屋,古朴原生态的阳原开阳堡,蓟镇长城众多段落还遗存着鼎建碑与完整文字砖等等。如今来看,这些照片都已成为绝版照。

书中第305页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中有一张齐景帝修安陵夜景的照片,照片上有一道红光——那道红光是我本人缓慢走过。这是一张夜景照片,也是一张绝版照片。

那是2017年11月底,我得知江苏省丹阳市南朝石刻即将围栏杆。一旦围上栏杆,不但美感不再,更为重要的是,近距离施工本身是对文物的一种干扰。因此,我买了张火车票,周五下班后直奔火车站,坐上卧铺火车前往南京,准备来一场原生态南朝石刻的告别之行。

丹阳古称曲阿,丹阳萧氏家族先后成就了南朝齐梁两代王朝,出了十余位皇帝。萧氏家族原居山东兰陵,晋室南迁之后,居于丹阳。依南朝旧制,皇帝死后要归葬故里,所以丹阳多帝陵。不同于秦汉雕刻作品的严峻风格和现实性,南朝石刻注重的是想象力,突出的是理想化,那些现实世界不存在的神兽,灵动豪迈,跃跃欲飞,吞吐着想象中的宇宙,开拓着艺术之风向巅峰迈进的中国美术史。如果说魏晋艺术特点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的话,那么南朝石刻,便通过石头这种最笨拙的介质,书写了最潇洒的自由。于是,一个冲动的想法诞生了:白天阴天有雾拍照拍不出特点,何不来场夜拍呢?

好在冬天黑得早,晚上七点多,乡野里已经完全一片寂静,远处有道路的路灯,所以一点都不害怕。那次我穿了一件红色羽绒服,蓝色牛仔裤,配合黑暗的环境,红色在暗夜里非常醒目,正好适合创作。正如这些不是呆板地立在田里替主人守墓的石兽,而是极尽动感,迈步欲腾、长着翅膀、心向远方。这张照片,记录下彼时彼刻的“我们”。

在早期交通并不便利、导航系统并不发达的年代里,我基本依靠公共交通和纸质地图出行。如今看似落伍的方式,却为我的访古故事乃至人生之路,留下了此生难以忘却的珍贵记忆。访古的过程中,感受过太多的人情冷暖,可以说这不仅是一本一手资料,更是与大家分享二十余年访古所见、亲力亲为的中国古迹寻访实录。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文物古迹历经千百年的沧海桑田后如今最真实的现况和一些寻访线索,进而让更多的中华儿女都来关注、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现代人缺乏古人细致耐心的匠心精神,也缺乏精神上的信仰与寄托,这份信仰可以安放现代人的浮躁、狂妄与焦虑,看世事变迁下古物顽强地矗立,对我们内心也是一次洗礼。希望大家喜欢这本书。


编辑:李拓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