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相与实质:探究这重回平静的历史之湖
北京晚报 | 作者 方志远

2025-04-20 23:20 语音播报

京报读书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中国历史经历过许许多多的朝代更替,每个朝代特别是持续时间相对长的朝代,随着时代的推进,社会都会发生诸多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到底属于“貌相”的变化还是“实质”的变化?虽然貌相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实质的变化,但看似“天翻地覆”般的某些貌相变化,是否表明实质的变化也在“天翻地覆”?抑或犹如一场风雨之后,曾经掀起惊涛骇浪的湖面重新回归平静,虽然接纳了一些新的雨水、流失了一些旧的积水,但湖还是原来的湖、水质还是原来的水质,貌相又回归到原来的貌相、实质自然也是原来的实质?

谈论《走进明朝》这本书的写作,让我回忆起两个过去的场景。

一个是在2011年12月8日晚上,应北京大学“赣文化交流学会”的邀请,我以“明朝百年启示录”为题,做了一次两个小时的学术演讲。演讲结束后,一位本科同学问:老师能否就“为学术而学术”说说自己的看法。我当时好像是这样回答的: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是“为学术而学术”。根据我的理解,“为学术而学术”应该有两层境界。第一层境界是心无旁骛地关注正在学习或研究的对象,把当下的学习或研究做到就专业要求而言、就自己能力而言可能达到的极致。当你的学术做到一定的程度,你得进入为学术而学术的第二层境界,也是更高的境界。

那么,一个学者所追求的“为学术而学术”的更高境界是什么?不同的学科可能各有不同。以历史学而言,我认为应该是两千多年前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尽管我们无法真正做到“究天人之际”,我们最终也许只是自以为“通古今之变”,但是,我们又必须带着深切的现实关怀和通达的历史胸怀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这才是历史学“为学术而学术”的更高境界。当然,一旦到了这层境界或者追求这层境界,看似已经不是单纯地为学术而学术,因为学术和心智已经融为一体,也就没有必要再强调“为学术而学术”了。由第一层境界的“为学术而学术”进入第二层境界的“为学术而学术”,可以说是由学术的“必然王国”进入学术的“自由王国”。但是,如果没有经历第一个层面的境界而直奔第二个层面的境界,必然陷入“六经注我”的怪圈。

另一件事情发生在更早的2005年10月,一次学术交流中,有一位博士生希望我说一说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为了把有些严肃的话题说得轻松一些,我说到两本畅销小说。第一本是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的《教父》,另一本是中国香港作家金庸的《倚天屠龙记》。

《教父》有一个细节:科利昂教父的儿子迈克尔有一支微型手枪,口径极小,子弹打进人体时洞眼很小,但进入人体之后迅速扩大创口,炸开极大的窟窿。小小的入口、大大的出处,这就叫“小处入手,大处着眼”,正是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倚天屠龙记》编了一段“天鹰教”教主殷天正的女儿殷素素和“武当二侠”俞莲舟的对话。殷素素问:“武当七侠”之中,谁的武功最高?俞莲舟顾左右而言他,从大师兄宋远桥一直说到七师弟莫声谷,唯独不说自己。但是,当殷素素说江湖传言,“武当七侠”之中,以俞二侠武功最高时,俞莲舟谦虚说道:“勉强说来,师父的本门武功,算我练得最刻苦勤恳些。”就中国历史学而言,什么是“本门武功”?无疑是史料学、考据学。如果一位学者真正对史料学、考据学这样的“本门武功”有深厚的造诣,完全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但是,在整个《倚天屠龙记》中,武功最高的是张无忌。因为张无忌有三门武功:九阳真经、乾坤大挪移、武当拳剑。如果将其引申到历史学科,被称为“九阳真经”的内功,犹如我们的“史料学”,这是一切历史研究者的“内功修为”。傅斯年先生说,“史学即是史料学”,虽然有些矫枉过正,但“史料学”毫无疑问是史学的“内功”。这门功夫修炼到家,就是学者用之不竭的“九阳真经”。而“乾坤大挪移”,则是合理运用各种史料,包括口述史料、文献史料、实物史料、音像史料、网络史料,并将各种理论和方法融为一体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那就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至于张三丰传授给张无忌并且要求当场忘记的“武当拳剑”,则可以视为包括中国传统的考据学方法,以及当今国内外的各种理论与方法,政治学的、经济学的、社会学的、人类学的、心理学的、文艺学的等等。如果没有深厚的史料学功夫、没有“九阳真经”,那就修炼不成“乾坤大挪移”,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就只能当标签唬人,更无法真正纯熟地运用各种理论和方法。而对于各种理论与方法,都需要以广博的胸怀去接纳、去领悟、去融会贯通,争取达到了无痕迹的境界。

至今感谢那位南开大学博士生和北京大学本科生,因为他们的提问,使我更多地思考学术研究的方法问题、思考“为学术而学术”的问题,进而思考学术的生态与生态链、思考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与“非问题意识”的问题、思考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和中国“传统家法”及当代西方的种种理论与方法的关系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曾经和许多朋友交流;也有许多朋友,带着类似的问题和我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我们共同“走进明朝”。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