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 09:17
在房山,有一座连本地人都可能错过的“宝藏博物馆”——东璧堂中医药博物馆。这里可不是普通的博物馆,而是一座能让你从“恐龙时代”一路逛到现代,还能亲手搓药丸的“中医药迪士尼”!从百匾廊的“古代夸夸匾”到清代游医的药铃,从上万册古籍秘方到红色医疗史……这里不仅是十五万件中医药文物的“栖息地”,更是一部“可触摸”的中医药史诗!今天,就让我们推开这扇穿越时空的大门,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镇馆之宝:
从恐龙化石到道光蒸药锅
谁能想到,一座中医药博物馆的“C位”藏品竟是一具“黄河巨龙化石”!作为“中国亿万年前著名恐龙”之一,它揭示了中医药与自然的深远联系。
而另一件重逾百斤的“道光十九年杏林堂置”的蒸药锅,则见证了道地药材“依古法炮制”的匠心传承。汉代青铜熬药锅、宋代瓷药瓶……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中医药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悠长。
百匾廊:
一块匾额,一段医者仁心
走进“百匾廊”,仿佛置身于明清医馆林立的街市。《德先堂》《庆余堂》《回生圣手》……上百块医药匾额悬挂其间,既有药铺堂号,也有褒奖名医的题字。
其中,道光年间的《回生圣手》匾尤为动人——这是沐恩族曾祖讳树诚赠送给曾孙刘东旺的一块匾额,寄托着古代医者对后世子孙的殷殷期许,承载着家族医术的薪火相传。
每一块匾额背后,都藏着一段悬壶济世的传奇故事,带人穿越时空,耳边仿佛听见古代医馆的熙攘人声。匾上的书法、国学典故,更映射出中医药“字字皆学问,笔墨总关情”的文化厚度。
古籍展厅:
泛黄书页里的千年智慧
这里收藏了15000多册历代医学典籍和手抄药方,包括李时珍历时27年编撰的中药学经典《本草纲目》珍贵旧版。馆藏明清至民国中医药古籍约2000余册,其中《本草纲目》《御纂医宗金鉴》等被奉为医学教材,《保和堂取货褶》《同仁堂药目》等为现存孤本,《十药神书》等保存了大量手写秘方。令人惊叹的是那些手抄药方,字迹工整如印刷,可见古人对医道的敬畏。
此外,还珍藏有古代印书木模、老字号印章、中药价目表以及民国二十四名医画像等珍贵文物。这些藏品为研究传统中医药提供了重要资料。
仿古医馆“妙手回春堂”:
沉浸式体验“老药铺”
中医讲的是望、闻、问、切,坐诊展厅以惟妙惟肖的坐堂大夫正在切脉接诊、抓药师四位人物雕塑蜡像组成,其神态各有所注,真实还原了旧时医馆看病抓药场景。展厅内由木质隔断、诊台、药柜、多层药屉及全部古代诊疗器具、药具近3000余件组成。工作人员给我们摇响了一个“清代铜制药铃”——这是古代游医走街串巷时摇响的“招牌”,叮叮当当的声音瞬间带着我们“回到”百年前的市井江湖!
红色记忆:
八路军药箱与赤脚医生的使命
在“红色展厅”,一块“八路军边区医院”木牌尤为醒目。它躲过战火留存至今,见证了革命边区在缺医少药时,如何用中医药守护军民健康。而“赤脚医生展厅”里,简陋的医药箱、手写笔记,则记录了上世纪60年代“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们,如何用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撑起基层医疗的脊梁。
互动体验:
把中医药文化“带回家”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陈列,更是活态文化的课堂。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辨识中草药,在种植园里寻找薄荷、艾草的清香;制作中药香囊,用碾船研磨药材,缝制驱蚊安神的香包;体验植物拓印,以花瓣为颜料,拓印出独一无二的中药画作。亲手触碰药材的纹理,才能真正理解“药香里的中国”。
来博物馆参观的中小学生们还有机会走进周氏时珍堂药业的中药饮片炮制生产车间,观摩一道道中草药的炮制生产过程以及现代化的煎药中心。
让千年智慧照见未来
从恐龙化石到革命药箱,从古籍秘方到亲手捣药,中医药始终在与时代对话。这里不仅是博物馆,更是一座穿越千年的中医药任意门!东璧堂博物馆通过社区巡展、研学课程、党建联建等方式,让古老智慧“活”起来。正如新中国中医事业奠基人之一的“中医泰斗”吕炳奎先生所言:“中医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而这座博物馆,正是递钥匙的人。
东璧堂中医药博物馆创办人周海利
游玩攻略
地址:北京东璧堂中医药博物馆(导航直达)
参观门票:60元(含讲解)
开放时间:上午9:00-11:30,下午13:30-16:00
团体预约:
预约电话:13260316212
欢迎广大中小学生团体预约来馆开展中医药文化研学体验活动。
参观须知:
1、1.2 米以下(含1.2 米)儿童参观实行免费。
2、学生持《学生证》实行半价优惠。
3、60岁以上老年人持有效证件实行半价优惠。
4、70岁以上老年人持有效证件实行免费参观。
5、残疾人持《残疾证》实行免费参观(馆内暂无残疾人专用通道)。
6、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军队离休干部凭有效证件免费参观。
推荐:亲子家庭必冲“香囊制作”,文化迷必看古籍展厅。
隐藏福利:穿汉服来拍照,工作人员会送你特制草药书签或香囊!